印巴关系持续成为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根源。近日,距上一轮印巴冲突停火尚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印度再度对巴基斯坦采取了军事行动。 此外,正值印度多位高层官员访华返回的“关键节点”,表面上看,印度似乎并不打算采纳中方的建议,执意要挑起地区争端,意图重新“挽回”失去的颜面。然而,问题在于,此举是否真的奏效? 印度方面决定开启水闸进行泄洪,此举再次被视为对巴基斯坦采取的一种行动。 印度方面宣称,鉴于当地持续遭受大雨侵袭,致使河流水位持续攀升,故而对印控克什米尔区域内的一座大坝下达了开闸泄洪的指令,旨在预防更为严峻的水灾发生。为确保万无一失,印度方面还郑重告诫当地居民,切勿接近河流区域。 然而,印度开闸泄洪的行为,是否全然出于对当地洪水发生的担忧?这似乎并非全然如此,强降雨或许仅仅是一个“托词”。印度真正的意图,恐怕仅仅在于“开闸泄洪”这一行动。毕竟,巴基斯坦位于其下游,且同样因强降雨而承受着巨大的防洪挑战。一旦印度开闸泄洪,巴基斯坦无疑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困境。 印度此类行为已非首次,在今年4月27日,该国在未给予任何预先通知的情况下,便开启了水闸进行泄洪,致使巴基斯坦多处区域的水位急剧上升,涨幅接近3米。巴基斯坦方面对此严厉指责,称印度是有意为之,实施了“《针对供水系统的恐怖主义》”行为,这充分显示了印度泄洪的严重程度,同时也表明,印度对开闸泄洪可能引发的后果心知肚明。 此外,印度不仅在巴基斯坦遭遇强降雨及洪涝灾害之际开启水闸放水,还在巴基斯坦亟需水资源时故意中断供水。于今年5月6日,印度方面关闭了其上游地区的两座水电站,全面停止了向巴基斯坦的供水行为,致使《印度河用水条约》实质上已失去效力。 《印度河用水条约》一度被视为印巴关系的最后屏障,然而当前局势的发展,似乎预示着印巴关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印度对于这一“6:0”的巨大分歧势必要在某个领域寻求“回应”。 · 无视中国忠告,意图“制衡”中国?在对待国际关系时,某些国家似乎并未将中国的意见放在心上,它们更多地是在寻求一种方式来“制衡”中国的发展,而非真正寻求稳定与合作。这种做法显然忽略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与和谐共处的原则。中国一直秉持着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希望与各国共同推动世界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对于那些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及大局的行为,中国也将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与国际秩序的稳定。 印度的这一行径,显然与中方提出的“建议”大相径庭。根据先前的媒体报道,为了维护国内外局势的稳定,莫迪政府接连派遣高级官员访问中国。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国防部长辛格成为了五年来首位到访中国的国防部长,并且他还出席了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 在那几日,印度方面表达了与我国积极解决边境争端的意愿,并进一步提及了“永久划界”的概念,这似乎预示着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即将取得重大进展。 众多人士据此认为,印度方面已传递出正面的讯息。对于印度,我方无疑也曾进行过相应的《劝告》。我们的立场始终如一,即强化全球各国的协同合作,凝聚更多可团结的力量,以维护全球稳定,推动全球共同进步,这始终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势必要继续向印度“阐明”这一点。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我国提出的建议并未得到印度的丝毫采纳,否则他们不会在与中国谈判结束后,立即对巴基斯坦采取军事行动。这一行为明显违背了和平谈判的原则,显示出印度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轻率态度。 从这一视角审视,莫迪此次派遣高级官员访华,其目的或许仅在于“安抚”中国,而并非怀揣着真诚合作的意愿。 印度鉴于希望首先“挽回颜面”于巴基斯坦,同时规避陷入“两线作战”的棘手局面,故而逻辑上只能先选择“稳固”与中国的关系。 印度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已充分显露其合作诚意之缺失。《稳住中国》这一策略,实则成为莫迪政府应对内外交困、巩固政权的权宜之计。若时机成熟,印度或将重启与我国的竞争态势,甚至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对抗局面。 印度所展现的态度已引起我们的警觉,而当前更为紧迫的是,此次的开闸放水行动极有可能会加剧该地区的冲突局势——尽管这一后果或许不会立即显现。《书名号》内的内容我们依然保持原样看待。 当前,巴基斯坦正遭受洪水侵袭的严峻挑战,有关机构预估,在7月5日之前,发生突发性暴雨及洪涝灾害的风险依然居高不下,这一情形表明,巴基斯坦在此时期与印度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低。待暴雨天气平息之后,印度或许将重启对水资源的人为调控,对巴基斯坦实施断水措施,届时,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可能会再次陷入冲突的境地。 印度方面可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假使巴基斯坦无法忍受印度对河流的“控制”,并率先采取军事行动,印度便能借此占据“道义高地”,从而有理由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此外,印度还企图借此机会在克什米尔地区获取更多利益,进一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实际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尽管当前巴基斯坦在面对印度操控水源的行为时,尚缺乏强有力的“反制”手段,但这无疑将激发巴基斯坦寻求独立自主的破局意志。得益于中国的援助,巴基斯坦正致力于构建大型水坝项目,此举旨在防洪减灾、发电供电,并能有效削弱印度通过水源操控所施加的影响,对于巴基斯坦而言,这无疑是实现最终破局的关键“法宝”。 早前的印巴空战已然揭示了印度军事力量的真实面貌,一旦印度失去了其所谓的“最后王牌”,那么在印巴冲突的较量中,印度是否还能占据上风,着实令人怀疑。 此外,印度采取的这种违背常规、发起“水源战”的举动,树立了一个极为不良的范例,印度难道不担忧此举会招致“报应”吗?需明确的是,就巴基斯坦而言,印度处于水源的上游位置,而相对于中国来说,印度则处于“下游”。 我国早有学者主张,雅鲁藏布江丰富的水资源不应任其“无偿流向国外”,而应合理引导至华北平原,以缓解我国局部地区的缺水困境。倘若我国采取与印度相似的短视策略,将水资源视为外交筹码,那么此举对印度而言,无疑将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印度单方面废除《印度河用水协议》的行为,既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违背,也给南亚区域带来了深重的战争隐忧,同时还导致了其他国家对印度信任度的急剧下滑,引发了所谓的“信用危机”。在此情境下,印度若欲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无疑将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 莫迪需深思未来的前行之道,究竟应如何选择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