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圈开始扩散的一阵骚动,又一次将“美国国债”这颗时刻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推到了聚光灯下。这次是因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资深顾问安东·科比亚科夫在东方经济论坛上的一番言论,直接把这场全球金融“大戏”掀开了一角。他一口气指出,美国正在利用加密货币和稳定币这种新兴工具,计划通过让债务贬值和分散风险来化解国债问题。这盘棋局,如果真按他的说法走下去,那可就不是美国一家能“精彩收场”的问题,而是有可能让全球经济也跟着买单的大麻烦了。 先说说美国的国债。这玩意儿早就成了一个惯性话题——越滚越大的雪球,现在已经滚到37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摊到每个美国人头上,不管是不是刚出生的婴儿,得背上十万多美元的债。而纳税人更惨,如果有人敢给这帮人每人发个“债务账单”,那恐怕能把所有人的信用卡系统直接刷崩。再看一年的利息支出——1万亿美元!光为了付息,美国政府都够喝一壶的。而靠什么支撑着这幅“金玉其外”的表面繁荣?就两个字——“印钞”。 这不是黑美国,而是事实摆在眼前。美国过去靠印钞和举债撑着经济的繁荣表象,短期内看来风光无限,但长期来说就是掩耳盗铃。要知道,制造业回流基本没搞成,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更是乏善可陈,所有的膨胀只是“靠脸吃饭”,全世界仰仗着美元这个国际货币的权威性。而现在,这张“美元金字招牌”却不得不面对严重的信任危机,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金融风险,都会让人怀疑这张票子的含金量是不是缩水了。 科比亚科夫提到的“稳定币”玩法就扎心了。它本质上是一种数字货币,和美元1比1挂钩,本该是一种货币技术上的创新,但在他嘴里却成了美国变相稀释债务的工具。这个玩法是这样的:美国私人企业发行稳定币,却用背书工具买入美债作为支撑。一旦全球用户和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大规模使用稳定币,时机成熟,美国通过政策操控让稳定币贬值,直接稀释债务。这“戏法”跟60年前玩过的货币政策脱钩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是,这次变成了数字货币,操作更隐秘了而已。试想一下,当你手里的购买力突然缩水,却连质问、抵制的渠道都不知道在哪时,这是不是像一场金融版“无间道”? 更扎心的是,这些可不是随口而来的妄言,科比亚科夫连“前车之鉴”都翻出来了。比如1934年罗斯福一边调整金价,一边用资源打短期刺激;1971年尼克松果断掐断美元和黄金的关系,一下子完成了一轮“债务瘦身”。而到了今天,加密货币风头正劲,稳定币这种新工具天然具有跨境支付的高效性和低成本,被消费端和贸易方快速接受。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它确实像一种“隐形收税”的全新方式:你可以不用它,但想绕开就得另外花大价钱。而不可忽视的是,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逼近2700亿美元,按趋势走下去到2030年可能涨到2万亿——这可是足够美国国债“回血”1.6万亿美元的助力! 但问题在于,这个游戏的最大隐患是它的透明度。稳定币再好,也得有一套透明、公正的审计机制让人相信发行主体的经济健康程度。而美国历史上一贯保持“说改规则就改规则”的灵活操作,即便这一代金融从业者忘了,上一代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正因如此,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现在都在囤黄金或者尝试自己的数字货币体系,想为未来买个保险。要知道,这场冲击波如果真的爆发,首当其冲的将是普通老百姓,他们的工资赶不上物价增长的速度,实际生活水平会被这看似无形的通胀吞噬掉。 或许有人会问,美国这么“聪明”,其他国家就没办法了?当然不是。科比亚科夫的“揭底牌”本身就是一种博弈,他试图拉拢更多国家采取去美元化的措施,推动全球金融格局的多元化。比如加速推出区域化、链上化的货币结算体系,或者用黄金、其他资源型货币作为背书,都是可能的路径。从更长远的维度看,这其实是全球在走向新的金融格局,只是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智慧与协调能力。但问题来了,在风险随处藏匿的今天,谁又能保证站在高山上的,不会跌得更惨? 最后,回到这场涉及全球利益的“稳定币骗局”,你真的觉得“数字货币+全球共识”的模式仅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吗?或者,这是和高层权力的暗夜游戏,全球人民不过是局外的观众?等有一天,买单的那一张账单递到你我手里,我们才反应过来,到底谁是棋子,谁是执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