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全球目光聚焦台积电与三星较劲时,东欧平原突然传出令业界侧目的消息:俄罗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摆弄着苏联时期的老底片,居然声称要在极紫外光刻赛道超车中国。 这个冷战时期曾让美国紧张得咬指甲的对手,此刻像打开了军火库里的秘密保险箱,把尘封三十年的光学技术倒腾出来,硬要在尖端芯片制造领域分一杯羹。 这场跨越时空的技术对决颇有黑色幽默。 当莫斯科泽列诺格勒的工程师刚把350纳米光刻机组装完毕,上海微电子的测试车间里已经开始调试28纳米浸没式设备。 俄罗斯拿着1970年代研发的钼硅镀膜技术大谈创新,中国的长春光机所却埋头把多层镜反射率怼到了70%。 耐人寻味的是,两家都在翻箱倒柜找老图纸——一边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科研遗产,另一边是改开前半导体项目的技术档案,倒显出某种特殊的战略默契。 普京政府显然打出了两手牌。 他们突然公布的11.2纳米路线图比ASML标准波长还短,明摆着要抢技术标准制定权。 更狡猾的是选择钌铍合金代替传统材料,既规避国际制裁限制,又能省下四成成本。 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研发策略实在高明,把苏联时期的光学储备变成了突围尖刀。 不过看着他们的三步走计划拖到2037年,倒像是把中国追赶ASML的剧本翻拍成了慢动作版本。 中国科研团队则祭出了"暴力输出"打法。 六千亿大基金砸下去,哈尔滨工业大学两个月就把激光器驱动效率顶高15个百分点。 当俄罗斯还沉迷于用氙气等离子体替代激光时,上海微电子的工程师已经在验证设备上做出成箱的样品芯片。 更绝的是产业链布局,上游材料国产率85%的数据简直是把脖子上的绞索扯下来甩在了会议桌上。 这种全生态推进的狠劲,让每个季度都有新产线冒出来。 两家看似殊途同归的选择暗藏玄机。 俄罗斯避开浸没式方案直接挺进EUV,颇有当年莫斯科不修高速公路专攻地铁的作风。 中国坚持先搞定28纳米再啃硬骨头,务实得就像先把房子盖好再琢磨精装修。 这背后是战略耐性的较量:一方赌的是技术奇袭,另一方拼的是体系碾压。 只是看着泽列诺格勒实验室95%反射率的镜片数据,再瞅瞅自家攻关组每天加班到凌晨的监控画面,芯片战线的工程师们恐怕都在暗地里较着劲。 地缘政治的变数让这场竞赛越发诡谲。 当特朗普政府第三次对华芯片禁令升级时,中俄突然握手的画面比任何谍战片都精彩。 联合研讨会现场的技术互补协议,活脱脱就是当年"156工程"的技术换资源模式重演。 俄罗斯拿着铂钡涂层镜片当投名状,中国开着量产线谈判桌对面推零件清单,这种产业联盟要是成了,怕是要把西方耗资千亿的围堵防线捅出个大窟窿。 这场半导体长征里的明争暗斗,看得人脊背发凉又热血沸腾。 当美国忙着在资本市场玩并购游戏时,中俄这两个曾被踢出尖端制造俱乐部的选手,硬是摸着苏联图纸和五年计划过河,在阿斯麦的专利长城外另辟战场。 莫斯科放话说要造比亚十米还快的车,北京则闷头在自家后院修起八车道高速路。 或许真应了那句老话: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只是这次被拉清单的,恐怕要换成某些自诩不可替代的西方巨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