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这场经贸谈判,最近风向变得有些诡异。10月30日下午,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用几句话就把过去一年世界经济政坛的“剑拔弩张”推上了一个新节点。大家最关心的那些关税、出口限制、金融制裁什么的,基本都被按下暂停键。美国4月2日那天刚发力的所谓“超级大招”,居然连一整年都没撑下来,回头一看,白折腾一场?!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倒是没什么好脸色,毕竟他给中国设下的那道50%股权穿透规则,9月底一出,差点让中美全部谈判桌翻盘。这政策表面阵仗大,结果却像个无声的手雷卡在手里,不响也难堪。还有身在荷兰的斯霍夫首相,原本雄心勃勃,好不容易下令“没收”中国全资控股企业安世半导体。这转头结果,主子们言和了,副手该怎么收场?欧洲那些站队又观望的势力,是不是要头疼起来。 其实对欧美各主要经济体来说,这种谈判结果终究还是有点打脸。外边宣称要反思,嘴里半是羡慕半是不服,但这场中美角力让任何棋手都心里发虚。真还以为一头扎进美国的怀抱就安全吗?现在可未必了。芬太尼禁毒、农产品开放、企业案协调,还有TikTok这些热门话题,原本都能炒个三天三夜,如今一夜之间统统成了圆桌上的“共识”。反倒是两边都宣布“暂停执行”系列政策,让本来还有点悬疑的贸易战气氛立刻变得无聊。 路透社的分析那天在网络上传得特别快,说谈判结果“双方都赢了”。这话听上去有点顺耳,其实吧,话锋一转就下了钩:美国起初要的东西,和中国愿意给的那些,一开始根本不是一码事。特朗普当初声势浩大,“一定要遏制中国”,闹到最后,局面却成了“缓和”——折腾半年换一场虚火。美国自己上来的路,最后自己又倒退回去? 也有说这其实就是稳健的防御策略。中国商务部和其他部委手里早布了密密麻麻的工具箱,美国一天一个“新制裁”,中国立马有一套对策。不在表面上闹,还专挑软肋下手。前有稀土管制,后有农产品采购,再加个港口精细化费率。他们明里谈妥,暗里用招。看起来平静,底下的交锋比华尔兹还紧凑。特朗普后来发文把这次会晤称为“G2”,美国务卿卢比奥也咕哝着“世界级领导人”,变着花样顺台阶下,也算不丢人了。 今年的美媒很带劲,纽约时报和CNN更直接。吹来吹去,无非一个意思:中国占了大便宜,美国退无可退。现在各国资本圈和政界一边盘点损失,一边重新评估该怎么和美国“谈心”。跟中国叫板,代价到底有多重?还不至于立刻断绝往来,但握手也得三分小心,下注留一手,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有个好玩的点,国内网上不少声音喊着“千万别松了稀土的口子!”但这边商务部已经明确,只是暂停百分之零点一的稀土出口,不是全放开。那种期待美国“灰溜溜”低头,全盘终结差不多是想多了,毕竟贸易总得讲个价钱,谈到最后,还是看谁忍得住。 特别港口费那档子事,表面中国占便宜多一分。美国本意是卡中国船舶的脖子,影响全世界的东西出口,结果反过来让自己船厂没啥订单进账,现在又被收回,怎么看都是中国笑得灿烂。倒是韩华海洋的事压根没动静,美国的“小帮手”想从这里找台阶也没门,讲真,主子笑着和好,小弟却孤零零被晾着,只能干瞪眼。 不过也别小看了一场波澜背后的细枝末节。中国恢复采购美国大豆,数字没多夸张,才18万吨。就算如此,特朗普那帮农场主支持者已经全体热泪盈眶,美豆又能脱销一阵。巴西大豆本想趁火打劫,偏偏中国一签协议,美国大豆价格跳水,巴西人看傻了。上次中国捡了价格低的巴豆,这回又摘了美豆的便宜,算盘打得真够响。 抛开表面上的“你来我往”,其实整场谈判中国一点没退让,无非把诸多利益拉成等价交换。这让不少企业主觉得,没什么“屈辱让步”,顶多也就是彼此试探底线。倒是最近特朗普还自己爆了个新闻:“美国要放弃电磁弹射改回老式蒸汽弹射”,美军工技术力落后到这种程度,已经呛到了最疼的地方。对这里惯用强势的华尔街政客,心理落差其实挺大,也就难怪这次谈判后都缩着脑袋不敢放声。 只有一个人最难堪。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整个10月都憋着气不露面。9月29日美国BIS那条“50%股权穿透制”,本意是要一锅端中国在全球的全部高科技控股公司,这一下逼得中国直接把稀土命门拎出来。各大半导体、汽车、航空制造行业紧张得过节。没想到,这招被中国0.1%的稀土管控反捅回去,西方产业链一天掉线几次,谁还敢乱动。 高盛10月出的报告写得直白,美国和盟友想自己建稀土产业链,至少十年起步,砸钱得数千亿。还只是勉强自给,远远比不过中国的大气候。卢特尼克的懊恼根本不难想象,特朗普估计看到他都头疼。这次没炸出大新闻,却把自己主心骨砸歪了,这种糟心,大半个月都没能消化。 反倒是荷兰人更让人尴尬。9月30日还以《物资可用法案》名义直接抢了中国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欧盟后来全体开会研究关键材料管控对策,场面很大。大众、宝马、奔驰直接快断了气——芯片供不上差点停产!结果中国一拧阀门,欧盟代表团一通磕头,才重新签下采购合同,而且人民币结算优先本土企业,欧洲人都蒙了。合同改成这样,连荷兰人都低头认栽,欧洲长期占便宜的老套路算是被反制得明明白白。 到底是荷兰政府借力美国,还是美国默许荷兰出头?这事到底有多少内幕,谁也说不清。但安世中国早准备技术备胎,早2020年收购之后就留了一手。这波荷兰总部的压制尝试,直接摆出了“独立运营”,再也不用被抽税收、靠总部转口贴补欧洲。到头来,安世中国反倒借机多挣了点小钱。这种“弯道超车”,欧洲还真没见过。 眼下英国那边保守党议员也鼓噪,要强制“剥离”中国在曼彻斯特的芯片厂权利。不过光靠喊话没啥用,真动起手来,英国政府能不能顶住来自中美两个大国的同时压力?那还真不好说。荷兰23日开欧盟会一通尴尬,现在看看英国会不会把自家前景也搭进去。 不过回到这场贸易战本身,最大的问题其实谁也没赢。你说中国不怕美国,话不假。但资本市场金融制裁真发作起来,没人能置身事外。美国那套连坐制、金融管控、产业链压制轮番上阵,未必看不出来中国的反击逐步升级,这都是事实。稀土、半导体、甚至芯片材料,一环扣一环,漏洞也难免暴露。 有时政策文件表面一笔带过,背地却悄悄留了缓冲地带。再说所谓暂停也好,谈判共识也罢,历来中美关系里的“不确定”从未消失。外界看似风平浪静,实际库存补货、结算渠道、海外转口,复杂得难以一言蔽之。企业家们胆战心惊,谁都明白,只要全球市场稍微一刮风,眼前安稳就可能天翻地覆。 然而内地网络上一拨人还在喊“绝不妥协”等等,其实大家总想图个大胜利,但现实总不是这样。有些政策暂停一年,说到底是双方都想要喘口气,对抗终归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口气不松,不见得谁一直笑到最后。可你让我现在说谁是真赢家吧,这话也不好下结论。 谁都不小看经济贸易里的一纸新协议,但谁也不敢完全相信最后就能一帆风顺。中国可以谈和,美国可以做出姿态,欧洲落寞、日韩尴尬、印度静观。世界格局转瞬变动,每一次交锋都藏着下一场风暴的种子,有人抢着下场,有人悄然撤退,还有人观望发呆。每个人的算盘不一样,最终没谁能准确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总之,这一轮好戏尚未落幕,就看谁能熬到最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