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二十一号创纪录!被困国际空间站的欧洲人,该向巴基斯坦学习
  • 意昂体育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神舟二十一号创纪录!被困国际空间站的欧洲人,该向巴基斯坦学习

发布日期:2025-11-22 06:49 点击次数:138

10月31号发射的神舟二十一号飞船,11月1日凌晨就跟中国空间站顺利“握手”了。

整个对接流程就用了不到3小时半,直接打破了神舟飞船和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的速度纪录。

紧接着4时58分,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乘组开启“家门”,迎接新来的伙伴入驻,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7次实现“太空会师”。

3.5小时对接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持续进化

有几个人可能会觉得,不就是对接速度快了点嘛,但是要知道,这背后那技术含量,绝对是一点都不少。

要说清楚的话,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还有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的对接,花费的时间差不多得两天左右。

航天员在狭窄的飞船里呆上两天,身体上受得了,心理压力也挺大,这可是不少考验呢。

从神舟十二号起,我们采用了快速交会对接的操作方式,整整缩短了时间,只有6.5个小时左右。

神舟十三号更牛逼了,不仅如此,还完成了一项更难的任务——径向快速对接,难度提升不少。

原本觉得6.5个小时已经很给力了,没想到神舟二十一号竟然直奔3.5小时,差不多赶上了世界的尖端水平。

看得出,中国航天的技术更新换代一直没中断过。

这快速度对接可不是简单的“赶时间”,它能让航天员少受旅途的折腾,还能大幅度提高空间站任务安排的弹性。

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飞船也能迅速做出反应。

说起来,我们的天舟货运飞船早就搞定两小时内快速连接这事儿了。

那些短期不能长时间保存的生物制剂,通过这项技术能迅速送到空间站,真是对一些特殊科学实验来说,太重要了。

相较之下,日本最近的HTV-X货运飞船,从发射到对接只用了四天,效率上的差距一下子就显露出来。

全球航天大比拼,中国速度站稳第一梯队

现如今,掌握自主载人航天技术的主要是中、美、俄这三家,至于在快速对接方面,这三国的做法可真是不一样,各自走的路线明显有差距。

俄罗斯一直被看作行业里的佼佼者,2020年发射的联盟MS-17飞船,竟然只用了3小时3分钟就搞定对接,这个速度可真是刷新了纪录。

今年4月发射的联盟MS-27飞船,也不过用了3小时17分钟,速度真是让人惊叹。

他们的“快速追踪轨道”技术确实挺成熟,大致都能保持在“3小时+”的水准。

在美国呢,还是沿用老套的办法,今年3月发射的“龙”载人飞船,差不多用了29个小时才和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

虽然说传统的方式没啥问题,可在应急反应和任务的高效性方面,确实跟快速对接比起来还有差距。

这次中国用3.5小时的表现,一下子体现了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挤进了第一阵营。

看到中、美、俄三国的技术方案,我觉得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了考虑,不过中国那种“不断改进、持续突破”的方法,真是挺令人钦佩的。

没有墨守成规,而是专注于追赶最前沿的技术,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航天总能带来让人惊喜的原因吧。

除了载人飞船之外,空间站的布局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微妙的调整。

国际空间站已经服役多年,超出了预期的使用期限。随着时间推移,美俄在航天合作上的分歧也逐渐加深。目前,已确定在2030年前让其退役,之后会由控制指挥,驶向南太平洋的航天器墓场。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全球范围内,或许只剩下中国空间站这一个能一直在轨运作的太空站了。

开放与封闭的选择,航天合作该选哪条路

能够让中国空间站达到如今的高度,技术方面的创新起了不小的作用,另外,开放合作的姿态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0月30日的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巴基斯坦的两位航天员正在跟中国航天员一块接受训练,未来他们会以载荷专家的身份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原本,欧洲的航天员被看作是最有可能提前登上中国空间站的那拨人。

早在2015年,欧空局就和中国航天局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约好互相派宇航员进行培训,目标是到2022年让欧洲的宇航员能够登上中国空间站。

这些年,挺多欧洲的宇航员都来中国参加联合训练,比如德国的马天(马蒂亚斯·毛雷尔)就曾到过,他还专门学习了中文,主要是为了交流更顺畅点儿。

原本大家都挺高兴的一块儿合作,结果最后因为一些政治因素一拍两散了。

受到美国压力的影响,欧洲把中国视作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到2023年,欧空局明确表示,不会派欧洲航天员去中国空间站,合作方面在资金和政治层面都没有得到批准。

航天探索本就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把它和政治扯在一块,实在不太聪明。

说起美俄这两位,虽然他们的关系有点紧绷,但在航天方面可是合作不断,现在还轮流派航天员上对方的飞船呢。

他们大概都知道,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其实挺渺小的,分裂带来的损失谁也扛不住。

而欧洲的决策,已经逐渐暴露出不良后果。

欧洲空间局的许多核心项目都靠NASA的支撑,现在因为NASA的经费大幅度削减,欧空局投入巨资的火星采样返回任务,估计可能得重新规划,之前的那些投入恐怕就要打了水漂。

而且欧空局没有自己的载人航天技术,等国际空间站退了役,它们就没有一个可以长时间进行轨道试验的平台了。

中国航天的成就,从来都不是靠碰运气赚来的。

这些都挺关键的:坚持不懈的长远布局,强有力的落实能力,以及大量高水平的人才储备。

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看到中国空间站跑到了全球航天合作的最前沿,心里头真是觉得特别骄傲。

航天的探索,正是为了突破限制、共同努力往前走。

中国空间站的门还在向全球敞开呀,希望大家能够抛开偏见,积极加入合作的行列。

毕竟,在面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这个庞大的任务时,团结协作才是最佳的出路。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