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课♥》weiranit.fun/15169/ 一、数据传输基础:从信号到帧 1.1 数据通信的基本模型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遵循OSI七层模型或TCP/IP四层模型,其核心流程包括: 信号编码:数字数据(0/1)转换为电信号、光信号或电磁波(如Wi-Fi)。基带传输(如以太网):直接传输数字信号。宽带传输(如ADSL):通过调制(QAM、OFDM)在模拟信道上传输。 帧封装:数据被分割为帧(Frame),添加头部(源/目标地址)和尾部(校验码)。MTU(最大传输单元):以太网默认1500字节,超过则分片。 1.2 传输介质与速率 有线介质:双绞线(Cat6支持10Gbps)光纤(单模光纤可达100Gbps) 无线介质:Wi-Fi 6(9.6Gbps,OFDMA技术)5G(毫米波频段1-10Gbps) 二、网络寻址:IP与MAC的协作 2.1 IP地址:逻辑寻址 IPv4 vs IPv6:IPv4(32位,如192.168.1.1)面临枯竭,NAT缓解地址压力。IPv6(128位,如2001:0db8::1)支持直接端到端通信。 子网划分:通过子网掩码(如255.255.255.0)分割网络,优化路由效率。 2.2 MAC地址:物理寻址 48位全局唯一标识(如00:1A:2B:3C:4D:5E),由网卡厂商分配。 ARP协议:将IP地址解析为MAC地址(如arp -a命令)。 2.3 路由与转发 路由表:路由器根据目标IP选择下一跳(如route print查看)。 默认网关:本地网络外的流量转发至路由器 三、差错控制:确保数据可靠传输 3.1 错误检测技术 奇偶校验:单比特错误检测(如偶校验:1的个数为偶数)。 校验和(Checksum):TCP/IP头部使用,简单但可能漏检。 CRC(循环冗余校验):以太网帧使用,多项式除法生成校验码,漏检率极低。 3.2 错误纠正技术 前向纠错(FEC):通过冗余数据自动修复错误(如RS码)。 重传机制:TCP确认与重传:超时(RTO)或快速重传(3次重复ACK)。选择性重传(SACK):仅重传丢失的片段。 3.3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滑动窗口协议:接收方通过窗口大小控制发送速率。 TCP拥塞控制:慢启动:指数增长窗口至阈值。拥塞避免:线性增长窗口。快速恢复:丢包后窗口减半。 四、典型协议分析 4.1 以太网(IEEE 802.3) 帧结构: PlainText | 前导码 | 目标MAC | 源MAC | 类型 | 数据 | CRC | 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已淘汰,现代以太网全双工)。 4.2 IP协议 分片与重组:IP头部中的标识、片偏移、MF标志控制分片。 TTL(生存时间):每经过一跳减1,防止环路。 4.3 TCP vs UDP 特性 TCP UDP 可靠性 可靠(确认+重传) 不可靠 连接 面向连接(三次握手) 无连接 速度 慢(头部20字节) 快(头部8字节) 应用场景 HTTP、FTP DNS、视频流 五、现代网络技术演进 5.1 软件定义网络(SDN) 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OpenFlow协议集中管理路由策略。 用例:数据中心流量优化、5G核心网。 5.2 QUIC协议(HTTP/3基础) 基于UDP的可靠传输:减少握手延迟(0-RTT连接)。 多路复用:解决TCP队头阻塞问题。 5.3 时间敏感网络(TSN) 工业物联网需求:确定性低延迟(如自动驾驶)。 关键技术:时间同步(IEEE 1588)、流量调度。 六、总结与核心要点 数据传输依赖信号编码、帧封装和介质选择。 寻址通过IP(逻辑)和MAC(物理)协同完成。 差错控制需结合检测(CRC)、纠正(FEC)和重传(TCP)。 未来趋势:SDN、QUIC、TSN将重塑网络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