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不远处有一条水沟,可为了保护潜伏的部队,他始终没有动。烈焰中,他的双手深深地插在土里,头慢慢低下来,后来贴住了地面,直到身体逐渐变成焦炭。后来,火势被水渠挡住,潜伏区一片死寂…… 烈火持续燃烧了整整30分钟,在这漫长的煎熬中,他的棉衣被烧成灰烬,皮肉与泥土焦灼在一起,但他始终未发出一丝声响。正是这份超越人类极限的忍耐,让500余名战友得以继续潜伏,也让391高地的胜利成为可能。 1951年3月,第15军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从辽宁安东跨过鸭绿江,邱少云随部队踏上朝鲜土地时,正值第志愿军入朝后五次战役前夕,前线战事吃紧,部队日夜兼程向金化地区开进。 1952年秋,朝鲜战场进入阵地战阶段,战线相对稳定,但双方在“三八线”附近的争夺战愈发惨烈。金化以西的391高地,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突破志愿军防线的重要位置。 为拔除这颗威胁志愿军主阵地的“钉子”,第15军29师87团制定了“潜伏突袭”计划:“计划需挑选500余名经验丰富的战士,趁夜色潜入391高地前沿,并在潜伏区潜伏19小时,等到10月12日黄昏发起突袭,一举歼灭守敌。”潜伏区伍距离美军阵地仅50-100米,任何一点响动、一丝光亮都可能暴露目标,导致作战计划失败。 10月11日晚8时,邱少云和战友们开始向潜伏区潜入。他们穿着与野草同色的伪装服,背着冲锋枪和手榴弹,在夜色掩护下匍匐前进。 按照潜伏纪律,战士们必须保持绝对静止,不能说话、不能咳嗽、甚至不能随意眨眼。邱少云趴在冰冷的泥土上,双手紧握着冲锋枪,为了防止反光暴露目标,他把枪身贴着地面。附近的战友李元兴后来回忆:“少云趴在我左前方三米处,整个晚上一动不动,只有肩膀随着呼吸微微起伏,我知道他在硬扛着寒冷和疲劳。” 10月12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美军开始对阵地前沿进行例行炮击,炮弹呼啸着落在潜伏区周围,泥土和碎石溅在战士们身上,但没有人抬头。上午10时,一架美军侦察机低空掠过,投下几颗烟雾弹进行侦察,见没有动静便飞走了。潜伏的战士们松了口气,却不知道更大的危险正在逼近。 中午 12 时左右,美军再次出动侦察机,这次直接向潜伏区投掷了数枚燃烧弹。其中一枚落在邱少云身旁两米处,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燃烧液四溅,瞬间点燃了他身上的伪装服和棉衣。火焰“腾”地窜起一米多高,迅速吞噬了他的肩膀和后背,浓烈的焦糊味立刻弥漫开来。 李元兴眼睁睁看着烈火吞噬了邱少云的身体,急得浑身发抖,却不敢有任何动作 —— 他的手边就有一把工兵铲,只要扑过去就能拍灭火焰,但那样做会立刻暴露整个潜伏部队。 邱少云身后不远处有一条水沟,可为了保护潜伏的部队,他始终没有动。烈焰中,他的双手深深地插在土里,头慢慢低下来,后来贴住了地面,直到身体逐渐变成焦炭。 当火焰终于熄灭时,邱少云已经变成了一具焦黑的躯体。这位年仅26岁的战士,用生命守住了潜伏纪律,为500余名战友和整个作战计划赢得了时间。 下午5时30分,预定的进攻时间到了。志愿军炮兵突然对391高地进行猛烈炮击,潜伏的战士们如潮水般跃起,高喊着“为邱少云报仇”冲向敌军阵地。9连战士们怀着悲愤的怒火,仅用15分钟就突破了敌军前沿阵地,40分钟后完全占领 391 高地,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在清理战场时找到了邱少云的遗体。他的身体已经蜷缩成一团,紧贴着地面,衣服和皮肤都烧成了炭状,与泥土粘在一起,只能通过腰间的弹匣辨认出身份。 邱少云牺牲的消息很快上报到9连党支部,9连最初的评功意见是三等功,理由是:“邱少云同志在潜伏中严守纪律,壮烈牺牲,对战斗胜利有贡献”。 按照当时志愿军的评功标准,战功分为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四级,评定依据主要包括歼敌数量、缴获武器、攻克阵地、完成特殊任务等,其中歼敌数量是最主要的硬指标。 9连将评功报告上报至84团,团政治处主任看完报告后,立刻找到了团政委:“这个评定太草率了!邱少云的牺牲避免了数百名战士的伤亡,确保了战斗胜利,这是多大的贡献?三等功绝对不行!”团党委连夜召开会议,重新研究后将功等调整为“一等功”,并在报告中详细说明:“邱少云同志在烈火焚身的极端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以生命为代价保证了作战任务的完成,其精神境界远超一般战功,建议授予一等功。” 报告送到29师政治部,再次引发讨论。有人提出:“全军评功都有标准,若开此先例,以后如何执行纪律?”师政委却力排众议:“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邱少云的牺牲体现了我军的根本宗旨,这种精神比歼敌数字更重要!”29师党委最终同意团部意见,将报告上报至第15军军部首长。 第15军军长秦基伟看完报告后,在办公室里踱了很久。他参加过无数战斗,见过太多牺牲,但邱少云的事迹还是让他深受震撼。他在报告上批示:“此功关乎我军精神建设,建议报请志愿军总部审定。”1952年11月,这份一等功申报材料最终送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老总的办公桌上。 彭老总当时刚从开城谈判前线返回志愿军总部,正在处理上甘岭战役的善后工作。他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阅读报告,当看到一等功的评定时,猛地把报告拍在桌上,对参谋人员说:“胡闹!一等功?这远远不够!” 办公室里的人都愣住了,彭老总很少在工作中如此激动。他指着报告上的评定理由,声音因愤怒而沙哑:“什么叫精神可嘉?邱少云为了整体的胜利,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宁可被大火活活烧死,也能纹丝不动。这是什么样的钢铁意志?这是我们军队为什么能够百战百胜的军魂!” 彭老总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地图前,手指重重地戳在391高地的位置:“我们的战士拿着步枪、手榴弹,对抗的是美军的飞机、坦克、凝固汽油弹,靠什么赢?靠的就是这种精神!靠的就是为了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纪律!这种纪律,是从井冈山时期就传下来的宝贝,是我们打败国民党、打败日本鬼子、现在又能跟美军较量的本钱!” 针对有人提出未直接歼敌的争议,彭老总说:“47军的罗盛教同志,为了救一个朝鲜孩子牺牲了,他也没有歼敌记录,但他的精神难道不伟大?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评判英雄不能只看杀了多少敌人,更要看他为人民、为集体付出了什么。邱少云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天职,这样的贡献,必须给予最高肯定!” 他拿起笔,在报告上用力写下:“邱少云同志的牺牲,是对革命纪律的极致践行,其精神价值不可估量,建议授予特等功。彭德怀。”。 1953年6月1日,志愿军总部正式发布命令:“追授邱少云同志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 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邱少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颁发“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授勋仪式上,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专门提到:“邱少云同志的牺牲,体现了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革命精神,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朝鲜人民心中。” 如今,391高地已成为朝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邱少云牺牲的地方立着一块用中朝两国文字书写的石碑,上面刻着“烈火中的永生”。每年都有中朝两国的青少年来到这里,聆听那段悲壮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