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康威视vs大华股份:安防双雄业务深度解析,行业格局走向何方?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海康威视vs大华股份:安防双雄业务深度解析,行业格局走向何方?

发布日期:2025-08-08 06:09 点击次数:163

1 经营业绩与财务指标对比

安防行业“双雄”海康威视与大华股份在2024年交出了差异显著的业绩答卷,反映出两家企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不同抗压能力与发展态势。从核心财务指标看,海康威视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24.96亿元,同比增长3.53%;而归母净利润为119.77亿元,同比下降15.10%。尽管净利润下滑,但其营收规模仍接近千亿级,稳居全球安防龙头地位。相比之下,大华股份2024年营收321.81亿元,同比微降0.12%;净利润则骤降60.53%至29.06亿元,若剔除上年出售零跑汽车股权的非经常性收益,扣非净利润实际下降20.74%。

盈利能力方面,海康威视凭借品牌溢价与技术壁垒保持了43.83%的高毛利率,基本与往年持平;而大华股份则受需求收缩与价格竞争影响,毛利率下滑2.8个百分点至38.84%。费用管控差异同样显著:海康威视销售与管理费用分别增长12.14%和11.74%,主要用于市场拓展;研发投入达118.64亿元,绝对值远超同行,但增速控制在4.13%。大华股份研发投入占比略高(营收的13.09%),但绝对金额不足海康的一半,反映出规模劣势下的资源约束。

现金流与股东回报能力进一步凸显差距。海康威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32.64亿元(虽同比下降20.20%),支撑了84亿元的分红回购计划,分红比例达净利润的53.73%。大华股份则面临更大现金流压力,被迫出售子公司华橙网络回笼5.3亿元资金,凸显其造血能力不足。

表:海康威视与大华股份2024年核心财务指标对比

2 业务结构与发展战略分析

2.1 国内业务:数字化转型的不同路径

面对传统安防市场饱和,两家企业加速向数字化解决方案转型,但成效迥异。海康威视通过深耕场景数字化业务,在工业企业、石化煤炭、电力央企等领域形成突破,使其国内主业在压力下仍保持韧性。2024年境内营收440.22亿元(占比47.59%),企事业群(EBG)的工业与能源板块实现双位数增长,成功培育出“第二增长曲线”。这一转型不仅打开了新市场空间,更推动公司从安防设备商向OT(运营技术)服务商进化。

大华股份国内业务则面临全面收缩,全年营收158.87亿元,同比下降5.95%。其中:

政府业务(ToG)受地方化债影响,营收下滑6.37%至40.57亿元;

企业业务(ToB)虽在能源板块增长,但受智慧建筑拖累,整体下降4.15%;

中小企业业务(SMB)受消费疲软冲击最为严重。

为破局,大华依托第二大股东中国移动的渠道资源,推进“平台化+运营化”转型,试图将AI算法嵌入移动视联网平台,通过标准化产品提升可复制性。这一合作若成功,可能成为其对抗海康威视垂直解决方案的重要筹码。

2.2 海外市场:增长引擎的分化

海外业务成为两家企业抵御国内下行压力的关键屏障,但增长质量存在差异。海康威视海外主业收入259.89亿元(+8.39%),占营收28.09%,且与发展中国家(占海外收入70%)的渠道建设成效显著。其非视频类产品(如门禁、报警系统)在部分地区需求旺盛,支撑了产品结构多元化。更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主业与创新业务收入之和首次超过总营收50%,标志着全球化布局进入新阶段。

大华股份海外收入162.94亿元(+6.31%),增速略低于海康,但占比更高(50.63%)。其业务覆盖180余国,但地缘政治波动带来的风险敞口更大。不过,发展中市场的韧性帮助对冲了国内下滑,尤其是在欧美需求放缓背景下,东南亚、中东等区域贡献显著增量。

3 创新业务布局与成效

创新业务是两家企业竞争未来话语权的核心战场,海康威视已建立起明显的领先优势。2024年其创新业务收入224.84亿元,同比增长21.19%,占比提升至24.31%。子板块呈现全面开花态势:

机器人业务:收入59.29亿元(+20%),完成“手眼脚”协同布局,稳居国内工业物流龙头;

智能家居:萤石网络营收51.90亿元(+10.76%),垂直一体化AIoT能力构建竞争壁垒;

热成像与汽车电子:分别增长27.59%与44.81%,成为增长最快的创新引擎。

更值得注意的是,海康已形成创新业务孵化上市平台:萤石网络成功科创板IPO,海康机器人创业板审核中,资本化路径显著提升业务价值。

大华股份创新业务收入55.66亿元(+13.44%),规模仅为海康的四分之一,占比17.3%。其业务布局虽与海康高度相似(含机器视觉、智慧生活、汽车电子等),但发展路径出现重大调整:

剥离智能家居板块:2025年3月出售华橙网络(占创新业务收入45%),未来三年退出该市场,回笼资金5.3亿元;

聚焦工业领域:华感(热成像)、华消(智慧消防)增速较快,但华睿(机器视觉)受光伏、锂电行业拖累业绩下滑。

这一战略收缩反映大华在消费级市场面临小米、华为等跨界竞争时的无奈选择,也凸显其与海康在创新业务资源投入上的差距。

4 技术研发投入与AI布局

在人工智能浪潮下,两家公司均将大模型技术视为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但研发实力与落地深度存在层级差异。

4.1 海康威视:大模型驱动的技术闭环

研发投入规模:2024年研发费用达118.64亿元,近五年累计投入477.02亿元,研发费用率提升至12.83%。除杭州总部外,在全球设立多级研发中心,形成辐射型技术网络。

观澜大模型体系:构建物联感知、语言和多模态三级大模型架构,显著提升感知与认知能力。其应用已深入产品线:

硬件层:推出视觉大模型摄像机、风功率预测一体机,将气象大模型融入风电管理;

软件层:升级综合安防平台、安全生产管理平台,通过多模态融合降低误报率86%。

行业价值深化:AI技术不仅提升安防效率(如机场安检漏检率下降86%),更拓展至工业质检、能源管理等场景,实现从“安全防护”到“生产提效”的价值跃迁。

4.2 大华股份:聚焦行业智能体

星汉大模型2.0:以视觉为核心,融合V系列(视觉)、M系列(多模态)、L系列(语言)模型,构建行业智能体。其核心突破在于:

视觉解析能力提升小目标检测精度;

多模态支持文搜图、行为分析等新功能;

语言模型实现复杂指令解析(如“某区域人群分布分析”)。

行业渗透成效:在交通领域,抛洒物识别准确率提升50%;在煤矿场景实现20余种异常实时预警;城市治理场景覆盖率从10个扩展至20个。但相比海康的跨行业规模化落地,大华的案例仍显碎片化。

5未来机会与战略建议

5.1 增长机会分析

智能化浪潮:2025年全球安防市场规模预计达2,924亿美元,中国智能安防市场将增至913亿元。AI驱动的主动预警、多模态融合方案替代传统设备空间巨大。

行业大模型深化:海康观澜与大华星汉需从“技术工具”升级为“产业操作系统”,通过行业智能体实现三个突破:

认知智能升级:从行为识别向因果推理演进(如工厂安全事件根因分析);

跨模态协同:融合视频、温度、声音等多维数据构建数字孪生;

轻量化部署:降低边缘计算成本,适配中小企业场景。

运营服务转型:借鉴大华与中国移动合作模式,将安防能力转化为“AI即服务”(AIaaS)的订阅收入,从项目制向平台分成模式转变。

新兴市场渗透:发展中国家占海康海外收入70%,智慧城市、能源基建需求旺盛,本土化研发与渠道下沉是关键。

5.2 战略建议

海康威视应巩固“双曲线”战略:

第一曲线(传统安防):通过大模型提升产品智能化溢价,压缩中低端市场成本;

第二曲线(场景数字化):聚焦工业、能源等高价值领域,输出OT运营能力;

资本运作:推进机器人等子公司分拆上市,释放创新业务价值。

大华股份需聚焦差异化破局:

收缩战线:放弃消费级红海市场,专注工业视觉、热成像等优势领域;

绑定运营商:借力中国移动渠道资源,打造标准化视频物联解决方案;

出海优化:降低欧美高风险区域依赖,加速东南亚本地化生产。

安防行业正经历从“监控硬件”向“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范式转移。海康威视凭借技术储备与全球布局,在规模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大华股份虽面临短期阵痛,但通过战略聚焦与生态合作,仍有望在细分赛道重塑竞争力。未来胜负手在于:谁能更快将AI大模型转化为千行百业的效率革命,这既是技术竞赛,更是生态构建能力的终极考验。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