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淮河畔的铁血防线:不该被遗忘的抗日阻击战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池淮河畔的铁血防线:不该被遗忘的抗日阻击战

发布日期:2025-08-20 15:09 点击次数:171

在安徽池淮镇的老渡口旁,至今保留着一截布满弹孔的老槐树。当地老人说,这是1938年冬天,中国军人用生命在河畔筑起防线的见证。那场持续七天七夜的池淮阻击战,虽然没能写进太多教科书,却让日军在浙西平原上第一次尝到了“啃不动”的滋味。

1938年12月,日军调集两个联队的兵力,带着坦克和重炮,企图沿池淮河直插浙西,切断新四军的补给线。当时驻守池淮的,是刚组建不久的国民党军第145师补充团,加上地方抗日自卫队,总共不足2000人,武器只有步枪、手榴弹和几挺老式重机枪。

团长周建屏在战前动员时,指着冰封的河面对战士们说:“池淮河就是咱们的生死线,退一步就是家乡父老,这仗必须死磕!”战士们大多是本地人,离家最近的只有十几里地,他们把写好的家信交给老乡带回,每个人腰里都别着两颗手榴弹——一颗炸敌人,一颗留给自己。

战斗在12月13日清晨打响。日军的炮火首先覆盖了北岸阵地,积雪被炮火掀飞,冻土块像冰雹一样砸在战壕里。一营三连驻守的渡口阵地首当其冲,连长王长贵带着战士们躲在掩体后,等日军坦克冲到百米内,才引爆提前埋好的炸药包。第一辆坦克履带被炸断时,战士们举着大刀跳出战壕,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最惨烈的争夺发生在南岸的鹰嘴崖。这个小山包是池淮河的制高点,日军派来一个中队反复冲锋。负责防守的二营战士用石头和刺刀坚守,阵地三次易手,最后只剩下17名战士。班长陈老五被子弹打穿了大腿,他用绑腿缠住伤口,抱着炸药包滚进日军人群,爆炸声响起时,阵地上的红旗依然在寒风中飘扬。

战斗到第四天,补充团伤亡过半,弹药也快打光了。周建屏把炊事员、通信员都派上了前线,连卫生员也拿起了步枪。当地老乡们冒着炮火送补给,妇女们在后方烧水做饭,十岁的孩子都知道帮着传递消息。有位张大妈把家里仅有的三床棉被拆了,给伤员包扎伤口,她说:“孩子们在前面拼命,咱不能让他们受冻。”

日军见正面攻不破,偷偷派一支小队从上游偷渡。这伙敌人刚上岸,就被埋伏在芦苇荡里的自卫队发现了。自卫队员们没有正规武器,就用鸟铳、柴刀、粪叉对付敌人,硬是把日军赶回了河里。渔民李老大撑着小渔船,冒着机枪扫射撞向日军汽艇,船被炸翻时,他拉响了船底的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第七天黎明,当增援部队赶到时,池淮河畔的枪声渐渐平息。补充团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在冰封的河岸上筑起了一道日军七天没能突破的防线。战后清点战场,战士们的遗体大多保持着战斗姿势:有的还趴在战壕边瞄准,有的手里紧紧攥着步枪,有的怀里抱着牺牲的战友。

老乡们划船到河里打捞烈士遗体,发现许多战士口袋里还装着没吃完的冻红薯。周建屏团长在清点人数时,发现战前2000人的队伍,最后能站起来的只有387人。他对着牺牲的战友遗体敬了个军礼,泪水混着脸上的硝烟滚落——那些昨天还跟他开玩笑的年轻战士,永远留在了这片他们誓死保卫的土地上。

如今的池淮河早已解冻,河面上船只往来,岸边建起了纪念馆。那棵布满弹孔的老槐树被保护起来,树干上的伤痕每年都会长出新芽。当地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来这里扫墓,老人们会指着河面告诉孩子:“当年就是在这里,咱们的军队用命挡住了鬼子,保住了咱们的家。”

池淮阻击战或许不是抗战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但它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人的血性。那些普通的士兵和百姓,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胜利,但他们坚信,只要守住眼前的土地,家乡就不会沦陷,民族就还有希望。

七十多年过去,池淮河水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当我们享受和平的时候,别忘了在这片土地上,曾有那么多平凡的生命,为了守护家园,把热血洒进了冰冷的河水,把名字刻在了不朽的山河里。他们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致伟大胜利#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