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银行俞阳国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技术正快速改变金融服务的样貌。 他感觉客户如今更倾向无感知的便捷服务,传统银行模式难以应对这种变化。 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数字化场景、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渠道、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风控。 手机银行和开放银行成为新入口,银行通过输出账户能力、支付能力,与外部平台合作覆盖生活消费、民生服务等高频场景。 企业端也不落后,与地方政府、司法机构合作开展资金监管和托管业务,稳固对公根基。 产品方面,银行开始按客群特征定制差异化方案,引入区块链和大数据构建风控模型,甚至借助非金融数据提升信贷决策能力。 渠道整合尤为关键。 银行试图打通各渠道间的数据壁垒,让客户信息无缝流转,不必重复操作。 5G和音视频技术加持下,远程银行逐渐普及,匹配客户在不同情形下的最佳服务方式。 运营环节同样走向精细化,通过机器学习挖掘数据价值,实现“千客千策”的个性化策略,推动从传统服务向数据驱动转变。 风控环节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俞阳国提到,银行正将系统升级为微服务架构,支持灵活调用技术组件,提升响应速度。 授信流程推行无纸化,AI辅助完成审批、合同签署和报表录入,甚至通过知识库和智能助手生成贷前贷中贷后报告,提高规范性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为场景服务注入新活力。 大模型在远程银行中自动总结客户对话,减轻客服负担,还能挖掘营销机会;在运营中识别票据和单证,提升处理效率和风险识别精度;在营销环节为客户经理生成话术和策略,推动精准服务;在风控中汇总分析数据,识别影像内容中的欺诈线索;在办公中辅助文档处理、合同审核和情绪探测;甚至进入开发领域,优化代码编写和SQL查询。 俞阳国强调,这一切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价值为导向。 银行不再只是提供标准化产品,而是融入生活场景,做客户“看不见的金融伙伴”。 不过他也提醒,技术越先进,银行越要警惕“工具理性”压倒服务温度。 金融的本质仍是信任,而效率只是实现信任的手段。 这场变革中,银行面临息差收窄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 但俞阳国相信,只要坚持科技赋能和场景创新,就能在数字金融浪潮中找到新的增长空间,既保持合理利润,又服务好实体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