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西北多地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兰州、银川、鄂尔多斯等城市的志愿者齐上阵,他们的目标是野生的蒿草。这场除蒿行动规模空前,只为解决困扰许多人的过敏问题。 蒿草是过敏的“头号元凶” 蒿草的花粉是西北地区秋季过敏的主要祸首。医院数据显示,北方地区过敏人群中对蒿草花粉皮试呈阳性的人占比达13.5%。在内蒙古部分地区,黄花蒿的过敏阳性率甚至超过90%。每年七八月,蒿草进入生长旺季,空气中花粉浓度飙升,许多人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眼睛发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引发哮喘。 多地提前行动阻击花粉 为减轻过敏困扰,不少城市今年提前部署除蒿工作。包头市5月就出台了专项治理方案,到7月底已清除蒿草超过52万平方米。榆林市6月启动抑花剂喷洒项目,通过抑制植物开花直接减少花粉产生。银川市在9月开展了“除蒿攻坚战”,重点清理公园、绿化带及闲置空地的蒿草,面积达170余亩。 科学治理平衡生态与健康 蒿草曾是我国北方防风固沙的重要植物,尤其在飞播造林中广泛应用。但如今,随着治沙技术提升,梭梭、花棒、柠条等更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植物正逐步替代蒿草。治理行动也注重科学性,例如使用抑花剂抑制花粉但不破坏植被,或优先清理居民区、学校周边等人群密集区域的蒿草。 除蒿行动效果初显 随着治理推进,不少市民反馈今年秋季过敏症状有所减轻。兰州市民通过12345热线呼吁除蒿后,当地9月集中清理了数万平方米蒿草。额尔古纳市去年推出“蒿草兑换现金”活动,鼓励市民参与清理,5天内回收蒿草5300余吨,有效降低了局部花粉浓度。专家表示,除蒿行动虽难根除过敏,但能显著降低花粉浓度,为敏感人群撑起“呼吸保护伞”。 这场除蒿大战,是城市治理与公共卫生结合的一次积极探索。它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态建设不仅需要绿化率,更要关注植物与人的健康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