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威胁宁德吗? 2025年10月,国轩高科官宣全固态电池进展:“金狮电池”进入中试量产阶段,电芯能量密度350Wh/kg,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成本较行业同类降30%,打破全固态电池“实验室瓶颈”,引发动力电池圈热议。 “350Wh/kg续航破千,降本30%!国轩要逆袭宁德?”“全固态终于量产,续航焦虑要结束了?”网友热议戳中行业痛点。据《2025全固态电池技术白皮书》(高工锂电),2024年实验室级全固态电池成本1800元/kWh(液态电池850元/kWh),能量密度300-320Wh/kg,国轩此次堪称“性能成本双突破”。 单看官宣,三大亮点均有硬核支撑: - 全固态技术落地中试:采用“硫化物电解质+高镍无钴正极”,取消液态电解质。中汽研测试显示,-20℃放电效率78%,1000次循环衰减6.5%,通过极端安全测试,技术达中试标准,来源《国轩高科2025技术白皮书》。 - 能量密度与产能清晰:350Wh/kg比液态电池(250Wh/kg)提升40%,电池包集成效率85%,车型CLTC续航破1000公里。启动2GWh量产线设计,实验线良率90%,已启动装车路测,来源国轩高科2025年10月公告。 - 降本路径明确:自主电解质工艺降材料成本25%,简化封装减15%工序,规模化采购降10%供应链成本,当前成本1260元/kWh(行业同类1800元/kWh),来源《2025固态电池专题报告》(新浪财经)。 但“颠覆行业”的欢呼中,四大核心现实差距需理性看待: 1. “全固态”技术落后头部 全固态电池无统一标准,国轩技术指标逊于头部。中科大2025年测试显示,金狮电池循环50次阻抗增60%,容量保持率72%;宁德时代氧化物全固态电池循环100次保持率89%。能量密度350Wh/kg也落后于宁德(450Wh/kg)、比亚迪(400Wh/kg)实验室数据,且未公布体积能量密度,装车适配受限。 2. 降本30%≠平价,车价仍涨2.4万+ 按1260元/kWh计算,100kWh电池包成本12.6万元,比液态电池(8.5万元)高4.1万元,消费者需多付2.46万元。对比竞品,宁德2027年全固态成本目标1000元/kWh,比亚迪2026年半固态成本1100元/kWh(能量密度380Wh/kg),性价比更高。金狮电池短期内仅适配30万+车型,年销量不超2万辆,来源《2025动力电池产业报告》(中汽研)。 3. 量产线≠规模化交付,供应链卡脖子 2GWh量产线从设计到满产需12-18个月,量产良率需95%以上才盈利(行业平均82%)。核心材料硫化物电解质国内产能仅百吨级,全球85%被日本垄断,2GWh年需500吨,国内仅能满足20%,存在“有产能无材料”风险,来源《2025硫化物电解质报告》(高工锂电)。 4. 实验室数据≠实车表现 -20℃放电效率78%虽优于液态电池(70%),但落后宁德全固态(-30℃衰减20%),北方冬季续航缩水22%(1000km780km)。循环寿命仅实验室数据,此前某车企半固态电池实车1年衰减超40%,金狮电池实车验证刚启动,尚无数据,来源《2025动力电池实车测试报告》(中汽研)。 客观看:突破值得肯定,撼动宁德尚远 国轩实现全固态电池“实验室到中试”跨越,为行业提供产业化路径,倒逼头部加速,但在技术成熟度、产能、供应链上与宁德、比亚迪差距明显。据TrendForce预测,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成本≤1000元/kWh)需到2030年。 对消费者而言,搭载金狮电池的车型2026年下半年才上市,价超30万元,“成熟平价”的全固态电池仍需时间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