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克兰的三年:一半是月光,一半是星光 来奥克兰的理由很俗套。 刷到苹果厂时薪 26.3 纽币的招聘信息,换算成人民币 113 元,脑子一热就递交了打工度假签证申请。 那时以为这里是遍地黄金的南半球天堂,直到落地那天,被机场外刺骨的海风浇醒。 中文指示牌清晰得贴心,可打车时司机问的路线,我对着翻译软件看了三遍才懂。 流水线的晨光与兼职的星光 我的闹钟永远定在凌晨四点。 苹果厂六点开工,从租住的公寓开车到厂区要 20 分钟,必须提前准备好两顿饭 —— 早饭简单凑活,午饭得丰盛些,毕竟工厂不提供餐食。 穿好工作服和头套,流水线的节奏就成了一天的主旋律。 挑拣坏果、包装乐淇苹果,这些要出口到中国卖 8 块钱一个的果子,在我手里从青涩变成规整的商品。 九点有半小时休息,休息室的咖啡机永远冒着热气,外国同事会分我自带的零食。 下午四点下班,偶尔加班能拿双倍时薪,那是最值得开心的时刻。 周末从不敢闲下来,要么去摘蓝莓兼职,时薪 23 纽币日结,边摘边吃酸甜的鲜果;要么更新自媒体账号,靠着三万粉丝赚点佣金。 算下来月薪能有 3 万多人民币,省吃俭用每月能攒下 2 万 3,这是支撑我留下的底气。 高物价与合租的烟火气 奥克兰的物价,藏着移民的窘迫。 超市里番茄 4 纽币一斤,折合人民币 17 块;油价 2.457 纽币一升,比国内贵出不少。 在外吃一顿既贵又不合口味,我和三个中国同事合租,轮流做饭、分摊油费,厨房永远飘着家乡的味道。 室友做的炖羊肉、我炒的冒菜,午饭时间大家围坐分享,成了流水线之外的慰藉。 租房是更大的难题。 Flat Bush 地区一套三居室每周租金要 530 纽币,对普通打工者来说压力山大。 见过单亲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在汽车旅馆间辗转,工收局安排的住处每周更新,孩子在学校表现出焦虑的迹象,却迟迟等不到社会保障房。 我们还算幸运,虽然公寓老旧,但至少不用颠沛流离。 职场的善意与隐藏的壁垒 苹果厂的几百名工人里,外国人占了大半,工作氛围意外得好。 农场组长会给优秀员工发 30 纽币奖金和苹果,外国同事周末会约我去逛街,中午互相分享美食。 他们不会说复杂的中文,只会反复讲 “China”“good”,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善意。 但并非所有华人都能顺利融入。 数据显示近半数华裔从事管理或专业岗位,可仍有不到 10% 的人做着体力劳动。 英语不好的华人找工作受限,即便找到也多是重复劳动;有些雇主对带孩子的单亲妈妈带有偏见,租房时都会直接拒绝。 曾在皇后街遇到华人店主,他的店铺多次被砸,门口贴着 “小心财物” 的告示,语气里满是无奈。 2022 年这里还举行过华人反犯罪游行,光鲜的城市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焦虑。 风景之外的真实温度 奥克兰的海是治愈的蓝。 加班到深夜时,我会开车去海边,看月光洒在海面上,所有疲惫都被海浪冲走。 但这片 “最后的天堂” 也有阴霾。 全球和平指数排名第四的新西兰,治安问题却逐渐凸显。 朋友的社区发生过抢劫事件,游客的汽车被砸、行李被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基督城清真寺袭击事件的伤痛虽已过去多年,街边 “和平”“反仇恨” 的标语仍在提醒着过往。 可温暖也总在不经意间出现。 兼职摘蓝莓时,农场主会特意留一盒最新鲜的果子给我;在华人超市买东西,老板会偷偷多塞一把青菜;遇到语言不通的困境时,总有同胞主动上前帮忙翻译。 这些细碎的善意,像星光一样照亮了打工的日子。 实用打工生活 Tips 优先选择包住宿或离厂区近的房源,奥克兰交通成本高,开车通勤记得和同事分摊油费。必备做饭工具,自己采购食材能大幅节省开支,华人超市食材种类更全,价格相对实惠。 找工作通过正规中介,明确时薪标准和加班福利,保留好用工合同避免纠纷。重要证件和财物妥善保管,皇后街等繁华地段注意防盗,停车时不要在车内放置贵重物品。加入当地华人社群,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帮助,也能获取更多工作和租房信息。 写在最后 奥克兰不是乌托邦。 它有流水线的枯燥,有高物价的压力,有治安问题的困扰,也有职场融入的难题。 但它也有可观的收入,有异国的善意,有治愈人心的海景,还有同胞间的守望相助。 有人赚够钱选择回国,有人拼尽全力想要留下,有人在管理层站稳脚跟,有人仍在体力劳动中挣扎。 这三年,我见过凌晨四点的厂区晨光,也数过深夜海边的星光;尝过独自打拼的苦涩,也感受过不期而遇的温暖。 如果问我值不值得来? 我会说没有标准答案。 但如果你做好了奋斗的准备,这里会给你应有的回报;如果你向往安稳的生活,或许需要再慎重考虑。 而我,还想再攒点钱,下次去南岛看看雪山,把打工生涯里的遗憾,变成往后的风景。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