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现在生活压力比七十年代大,这个说法有哪些偏颇之处?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说现在生活压力比七十年代大,这个说法有哪些偏颇之处?

发布日期:2025-11-23 10:55 点击次数:97

网上不少人喜欢用现在的收入购买力对比七十年代,得出“钱不值钱”,生活压力大的结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改革开放前高达60%以上,属于绝对贫困标准,而现在下降到30%左右,属于富足标准,而且还是在饮食结构大幅改善、肉蛋奶充足的前提下。这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

所以在最基础的吃饭压力上,现在肯定是大大减轻了。但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往往是住房教育医疗带来的压力,今天就重点谈谈这个。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假设你在今天的社会过着这样一种生活:上完九年义务制教育就行了,住着人均3.6平米的房子,看病也只是低水平治疗,这样的生活水平配上你现在的收入水平,你还会觉得压力大吗?

这样的生活水平正是七十年代城镇居民的生活常态,农民还不如这个生活状态,吃饱饭都有压力。

现在和过去比较,其实是在用“为高质量生活所支付的溢价”,去和“低质量生活本身的低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这就像用一辆现代汽车的价格,去抱怨它比七十年代的自行车贵一样,却完全忽略了二者在使用体验和功能上的天壤之别。

当你说“以前压力小”时,你潜意识里的比较基准是:以今天的生活质量标准,却幻想拥有过去的低成本。

这是一种“时空错位”的比较。正确的比较应该是相同质量下的成本比较和相同成本下的质量比较,然后再来讨论“压力大不大”的问题。只谈“压力”,不谈质量,这不是平等的比较。

过去的教育初中已是高学历。今天别说义务教育了,大学都普及化了。不能将过去极少数人享受的“免费精英教育”,与今天大多数人追求的“付费大众教育”进行简单对比,今天的教育支出,购买的是过去无法用钱买到的、海量的受教育机会。压力是真实的,但机会也是真实的。

过去的住房,城镇人均3.6平米,意味着一个三口之家挤在10平米的房间里,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保暖、隔音、隐私都无从谈起。目标是“不漏雨、能睡觉”。今天我们谈论的“住房压力”对应的是:独立的卧室、客厅、厨卫、良好的采光通风、完善的社区配套(绿化、停车、物业)。

今天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为获得资产所有权和高质量居住条件所支付的溢价。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而过去的轻松,是一种“匮乏下的轻松”。

过去的医疗是低水平治疗,很多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人均预期寿命低,婴儿死亡率高。农民更是大病根本无法医治。今天的基本医保所能覆盖的治疗水平,已经包含了微创手术、靶向药物、高精度诊断等。县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生学历专业水平,比以前省级医院都好得多。

不能用过去少数人享有的、低水平的“体制内福利”,来对比今天全民享有的、高水平的“基本权利”。从社会整体福利和平均健康水平看,今天的医疗体系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今天的焦虑,源于对更高水平、更无负担医疗的追求。我们可以做个实验:

方案一,穿越回过去,给你七十年代的平均收入和生活条件(3.6平米住房、低水平医疗、有限的教育机会)

方案二,生活在当下,给你今天的社会平均收入,让你承担今天的社会平均生活成本(包括住房、教育、医疗等)

我想一个理性人在充分了解两种生活质量的天壤之别后,都会选择方案二。因为方案一中的“无压力”是虚假的,它是以牺牲几乎所有的现代生活品质、发展机会和个人选择自由为代价的。

更关键的是,当时还有2.5亿农民为吃不饱和穿不暖这些基本需求感到压力,在这个前提下,比较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今天关于压力的讨论,是建立在生存问题已基本解决的前提之上的。而对于过去的许多人来说,压力就是生存本身。当一个人还在为下一顿饭在哪里而发愁时,他根本没有资格去烦恼“我的房子要不要买学区房”、“我的孩子要不要上兴趣班”这类问题。

当我们说“现在钱不值钱了”、“压力大了”往往指的是:要达到社会公认的“体面生活”标准(拥有自己的房产、享受优质医疗、获得良好教育)所需的货币成本非常高。而在过去的低生活水平下,很多今天我们认为的“体面生活”,是根本用钱也买不到的。

因此,从客观生活水平看, 今天的普通民众所享有的物质生活水平、个人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是七十年代无法比拟的。从主观心理感受看,今天的“发展性压力”是真实存在的,但它是一种“更高级的烦恼”。

这种“压力”也是社会的进步的体现,正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富裕和进步,才使得“高质量生活”成为了一个可以普遍追求的目标,并由此产生了普遍的成本焦虑。在七十年代,人们根本没有为“学区房”、“专家号”、“改善型住房”焦虑的资格,因为这些东西在市场上根本不存在。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