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这场在土耳其举行的会议,本来是要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局势降降温的。按设想,就是接着10月19日卡塔尔那个停火协议,把细节敲定好,免得双方在边境你来我往越闹越大。结果呢,谈完连个像样的成果都没出来,塔利班一开口就把锅甩给巴基斯坦,说对方在会议上态度不负责任,关键还不合作。这一下,两个本来就有心结的邻居,关系又添了一层阴影。 塔利班的那句“巴基斯坦试图把所有安全责任推给阿富汗政府”是这次交锋的核心火药。意思很直接,说你巴基斯坦自己不想担责,却要别人替你扛着。这种指责听着就让对方没法软着陆。尤其在边境这事上,不是谁能轻易松口的。 倒过来看,在谈判的前一天,巴基斯坦新闻部长就已经开始放风了,说阿富汗没履行打击恐怖主义的承诺,这是推进不下去的主因。还补了一句狠话,“巴基斯坦会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这就等于提前表了态,谈成的概率不高。 巴阿之间的跨境安全问题,可不是一两次会议就能解决的老毛病。多年下来,这个矛盾基本绕不开巴基斯坦塔利班这个名字。巴方一直指着塔利班政权,说你们庇护那些袭击我们领土的武装,还让他们在你们那里有了避风港。结果,这些人隔三差五越过边境动刀子,巴基斯坦这边被搞得伤亡和财产损失都不小,这种安全威胁,不是纸上谈兵能缓的。 这次谈崩,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国际社会原本的乐观情绪一下子冷了下来。卡塔尔的停火协议曾经被看作是盘活僵局的重要突破,大家都希望后面补充细节,按部就班落地执行。现在这一出,停火的稳定性就跟沙子堆的城堡一样,一波潮水打来就摇摇欲坠。 巴基斯坦的担心是真切的,他们要的是这一片边境安稳下来。但塔利班显然不认同巴方单边设定的安全责任分配。这样一来,双方在根本议题上的距离就太远了,谈判有了也只是走流程。 放到更大的背景里看,巴阿两国在地理上是绑在一起的,边境线外的民族跨境而居,家族亲戚遍布对方的地盘。按理说这种情况,做点和平共处的文章是最合适的。但现实偏偏是冲突和对立,让双方老百姓承担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 在谈判大厅里,塔利班的发言人通过社交平台把自己的立场摆到台面上,不只是指责,还点出巴方“没有任何意愿承担对阿富汗和本国安全的责任”。这种话说出去,基本给对方贴了标签,往后谈就更难开局了。 巴方的反驳也不含糊。直接把矛头对准阿富汗没兑现打击恐怖主义的承诺。这个承诺不只是外交辞令,它背后牵着巴基斯坦国内安全形势。如果这根线断了,巴方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防,就像他们说的,要用“一切必要措施”保住本国。 双方的公开表态,都说明这不是一次单纯的技术性谈判。而是拿着旧账,直接在台面上互相翻。外界想知道的具体谈判内容,双方都没细说,这更容易引发猜测。尤其是安全议题,没人相信他们能轻松放到次要位置去。 按照巴基斯坦的逻辑,只要塔利班政府不清理那些在阿富汗境内活动、却把矛头指向巴基斯坦的武装,边境的刀光剑影就不会停。塔利班则反过来强调,巴方自己也没做好防备,不能把责任全压到他们这边。这个互相推锅的模式,过去几年看得太多了。 边境冲突的升级,让谈判像走钢丝一样,每一步都可能摔下来。卡塔尔协议曾经给两边留了一点缓冲,但现在的破局意味着,下一次再说停火,可能连开会的地儿都不好找。 从历史上看,两国的渊源并不浅,山水、人文、民族都是连着的。可即便如此,安全问题一旦冲上台前,什么亲缘关系都显得脆弱。最近那些致命冲突,很明显已经把双边关系拖到冰点。 所以,这场在土耳其的会议,不只是一次失败的和平尝试,也是一次现实的提醒:在核心议题上不退一步,哪怕国际社会给予再多期待,停火协议也只是空中楼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