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长久以来,面对任何强劲的竞争者,都曾依赖一套固定的应对策略来维护自身主导地位。这套策略在美国的决策圈中,一度被视为无往不利的行动指南。然而,当同样的策略被应用于远东的中国时,结果却大相径庭,此前设想的局面并未出现。这不仅仅是行动层面的失误,更深刻反映出对中国力量本质的根本性认识偏差。 从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与经济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利益,习惯于通过军事力量解决难题。它对外发起多场战争,也曾试图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来影响全球局势。 凭借其强大的军力,包括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军、庞大的航空力量以及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再加上足以毁灭世界的核武器,美国总能依靠武力来达到目的。每当遇到棘手问题,航母战斗群就成为其强大的威慑。 历史上,美国在超过二百年的时间里,几乎瓦解了许多曾经强大的国家,从西班牙帝国到大英帝国,再到德意志帝国、法兰西,乃至苏联,无一例外。美国也因此宣称自己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力量的国家。 然而,面对中国,这些过往有效的手段似乎都失去了作用。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发起了全方位施压。 这些行动包括贸易战、关税战、金融战、科技战以及政治施压,力度层层加码。美国方面当时认为,这些对其他大国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导致俄罗斯持续减弱的措施,也同样能在中国身上奏效。 但最终结果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美国的所有这些手段均未达到预期效果。中国不仅抵挡住了这些攻势,还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反击,这让美国一度陷入困境。 旧策的困境 美国在处理强大对手时,有一套长期总结的经验,曾成功瓦解苏联。这份胜利的经验,至今影响着华盛顿的决策思考。然而,他们在运用这套方法时,似乎忽视了苏联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苏联首先是一个内部聚合度不高的实体。其十五个加盟共和国,语言、信仰和历史背景差异巨大,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和强大力量维系在一起的。这种内部缺乏统一性的状态,使得其在外部压力下,离心力迅速增强,最终导致其自身解体。 其次,苏联的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国民经济中高达七成的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如制造坦克和火箭,而民生领域则被严重忽视。民众生活艰难,商店里物资匮乏,连购买基本生活品也需排队。一个无法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政权,其基础并不稳固。 最后,苏联被军备竞赛彻底拖垮。里根总统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成功促使苏联投入了巨大的财政资源进行军备升级。苏联的军费开支曾飙升至国民生产总值的17%,最终导致其国库空虚,外债高筑,甚至连政府雇员的工资都难以支付。 美国曾尝试将对苏联的经验应用于中国,但却发现找不到中国内部可以撬动的裂缝。华盛顿的分析人员曾试图在中国内部寻找矛盾点,但他们看到的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坚韧。 东方力量的深度 苏联是一个通过政治联盟强行维系的实体,而中国则是一个历经五千年历史自然发展形成的文明共同体。这并非简单的概念差异,而是根植于实际的历史演进。从夏商周时期部落的融合,到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的统一,再到唐朝的盛世,直至清朝奠定了今天的版图。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无数次战争、联姻、人口迁徙和商业往来中,通过流血牺牲、文化融合和情感积淀所形成的。它并非依靠一纸协议或某种特定理念维系。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已经深深融入到民族的骨髓之中。 因此,即使在晚清时期,国家力量衰弱,受到列强轮番侵扰,这个国家也未曾分裂。这种源于文明深处的凝聚力,任何外部力量都难以轻易动摇。试图从内部瓦解中国,如同试图让一个人的五脏六腑各自独立,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产业的坚实基础 苏联的解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发展存在严重的“偏科”,侧重军事而忽视经济和民生。美国曾试图用类似的方式,动摇中国的经济基础。然而,他们发现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具备强大的实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连一根火柴都要依赖进口。但今天,中国已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 从一枚小小的缝衣针,到特种钢材的生产;从我们日常使用的5G手机,到遨游太空的北斗卫星;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到量子计算机的尖端技术,几乎所有领域,中国都能自主生产。 中国的制造业产值,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其产业占全球比重已达到35%,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增长。如果中国全面开动其产业能力,这一比重甚至有可能达到50%,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步稳固了民生基础。近十亿人口成功脱贫,世界最大规模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了13.6亿人,人均寿命和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当一个国家既能追求科技进步,又能确保民众的温饱,外部的经济压力就很难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防御战略与新常态 许多西方观察者习惯于将国家的强大,等同于更强壮的军事力量和更先进的武器。他们通常用这种衡量标准来评估竞争对手。但在中国身上,他们看到了更深远的智慧:战略。 中国每年将国防开支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左右,这一比例在全球主要大国中属于极低水平。这反映出其军事思想的核心并非为了对外侵略,而是为了确保国家安全,避免遭受攻击。 南海地区的岛礁建设,目的在于保护渔民和维护海上运输线的安全,这是为了守护家园。歼-20战斗机的研发,是为了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确保国家安全不受威胁。 建造航空母舰,是为了保护中国遍布全球的经济利益,如同为重要的货物提供武装护送。每一笔国防开支,都投入到防御能力的关键环节。这是一种源自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其思想深刻地体现在《孙子兵法》之中。 这种策略不寻求一击制胜,而是通过扎实的基础建设和内在力量的提升,让潜在的对手难以找到攻击的弱点,甚至不敢产生攻击的念头。反观美国,目前似乎正在被动地追赶中国的步伐,陷入一场自己并不擅长的战略竞争。 笔者以为 近期,美国的战略评估显示,许多西方专家直接承认:中国的崛起,已经使得美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主宰全球。这不仅是美国的顾虑,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共识。 正如历史经验所揭示的,当一个国家习惯于用力量说话,一旦开始讲道理,往往意味着其面对现实已无其他选择。这番话用在今天,依然适用。 美国目前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展现出超越以往任何大国的实力,其地位不可动摇。从承认“脱钩”不现实,到主动寻求在气候变化和军事领域的对话,华盛顿正在艰难地调整方向。 过去,美国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审视世界。如今,它正在学习如何与一个无法被削弱的对手,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