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菲律宾高调宣布在“南海争议水域”展开联合巡逻,可没想到刚出海没多久,就遇上了中方海军那种近距离、长时间的实战级监视,真是没跑了。结果呢,这次原本想借此“炫耀一下肌肉”的行动,就在民都洛岛周围转了一圈,马上就收场了。 虽然印菲两国嘴上还在说“任务顺利完成”啥的,但那些公开出来的照片、海域的数据信息,还有随船发布的第一手报道,都把这次巡逻真的碰壁的情况给露馅了。 7月下旬,印度和菲律宾首次联手展开海上巡逻,这事儿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引发议论,被新德里方面拿来当作“东进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来宣传。 印度这边派出了“德里”号驱逐舰、“基尔坦”号护卫舰,还有一艘补给船,而菲律宾则调派了2艘轻型战舰来护航。虽然菲律宾官方还说这是“第一次走向深海”的合作,但从出港的那一刻起,事态就开始逐渐偏离预期了。 菲律宾主流电视台ABS-CBN的沿舰记者在报道中少见地提到,中方至少有2艘大型战舰——一艘052D型驱逐舰和一艘054A型护卫舰,从印菲舰队刚离开民都洛岛港口那会儿就开始“贴脸”盯着,距离那么近、动作又那么专业,让菲律宾的舰员和随舰媒体都觉得“压力挺大”。 说呀,虽然印菲舰队本来打算接近黄岩岛水域,但因为中方舰艇频繁“抢位置、切割航线”,他们的路线不得不多次改动,最后只好绕道返回。菲律宾军方发言人后来还说“任务圆满”,不过不少媒体觉得这话有点矫揉造作、带点政治修饰的味道啦。 这次行动的亮点可不是在于印菲联手,而是在于中国海军怎么应对和反应,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焦点。 从兵力配备上来看,这次中国方面派出的舰艇规格明显比以前对菲律宾联合巡逻时的“监控反应”级别高出不少,之前大多都是派出054A护卫舰或者056A轻型护卫舰,主要是在远海进行监视。 这次不同寻常的是,052D型导弹驱逐舰——一款配备全相控阵雷达、具备区域防空和反舰能力的7000吨级主力战舰,和一艘4000吨的054A护卫舰一同出动,两者的组合实力在技术水平和火力方面都远远超越印菲的舰队。 军事专家们普遍觉得,这次的高水平反应可不是随意的。以前中国面对美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国联合巡航,总是会用一些技术性压制手段加上法律声明,打打嘴炮,但这次对印度的“初试身手”,却用了一种更直截了当的“贴脸式压迫”。这个姿势明确告诉对方:这里可不是你随便闯的地方。 从地理角度来看,印度本身距离南海挺远的,也没有在这个区域有直接的主权之争。在外交方面,印度以前很少在东南亚地区搞联合军事行动,但这两年里,印度对南海的参与热情明显变高了。 这明摆着是印度长久筹划的“东进战略”嘛,莫迪政府想借此提升在东南亚甚至西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感。南海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不仅关系到经济,还象征着安全,通过联合巡航,印度明显想展现自己作为“域外大国”的角色和影响力。 再加上印度和中国在边境问题上的不断摩擦,也让印度在战略上想找个“对等遏制点”,南海正好被一些印度战略专家看作一个能“平衡中方”的潜在战场。通过和菲律宾等和中国有争议的国家一起行动,印度还能间接对中方施加压力。 不过,这次试探失利也暴露出印度军力的限制。印度派出的“德里”号驱逐舰虽算是主力舰,但已经服役快三十年了,缺乏先进的雷达系统和现代化的防空能力,在当前的海战环境中已经算“过气”的老舰,“基尔坦”号更是一艘改装于1980年代的旧护卫舰,战斗力和中方的舰艇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由此一看,所谓的“域外势力”正慢慢从幕后走到前台,美军在南海的战略重心还没有彻底转移,现在连印度都开始“露面”了,中国对这类行为的忍耐程度明显在减。 要是这些境外势力还没能够真正体会到中国的决心,最后必定吃不了兜着走,不信你试试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