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10位江苏老板,撑起了中国制造业的脊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意昂体育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这10位江苏老板,撑起了中国制造业的脊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发布日期:2025-08-29 04:33 点击次数:166

提起中国制造,你可能会想到遍布全球的家电、远销海外的工程机械,却未必知道,这背后藏着一群来自江苏的 “开拓者”—— 正是他们敢闯敢试,在关键领域打破技术壁垒,为产业升级铺就了前行之路。

他们没搞过花哨的营销,没炒过热门的概念,就凭着一股“跟国外技术死磕”的劲,在各自领域撕开了国外垄断的口子,让中国造从“跟跑”变成了“领跑”。

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10位江苏企业家,看看他们到底凭什么改写行业格局。

一、王民:把徐工从“困境”拉到“世界前五”的徐州人

1954年出生在江苏徐州的王民,跟机械的缘分从16岁就开始了——最早是工厂里的车床工人,一摸机器就是几十年。1999年,徐工还陷在亏损的泥潭里,王民临危受命当“领头人”。

他没走歪路,上来就搞“七项专项治理”:砍浪费、除积弊,连办公经费都精打细算。等企业缓过劲,他又把钱全砸向研发,盯着国外工程机械巨头的“卡脖子”技术死磕。

后来徐工不仅收购了德国施维英,自主研发的千吨级起重机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直接打破国外垄断。到2012年,徐工营收破千亿,冲进了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五。

现在提起徐工的核心价值观“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王民刻在企业骨子里的劲儿。

二、陈建华:从纺织厂起家,干出全球石化巨头

江苏吴江人陈建华,最早是做纺织生意的,但他没局限在“织布料”里。看着国内高端化纤原料一直被国外卡脖子,他干脆带着恒力集团往石化领域闯。

聚酯化纤、PTA(精对苯二甲酸)这些核心技术,他不满足于“引进”,而是搞“消化吸收再创新”,最后把全套技术都变成了自己的。

现在恒力的现代化生产装置,不仅把成本降了下来,还让中国化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话语权——以前国外企业垄断高端化纤的日子,早被他打破了。

三、沈文荣:把小轧钢厂做成“中国民营钢企老大”

江苏张家港出了个“钢铁巨人”,就是沈文荣。

他刚接手沙钢的时候,那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轧钢厂,谁能想到后来能变成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

沈文荣的秘诀就俩字:敢闯。国外有先进的短流程工艺,他力排众议引进来,然后自己琢磨着改进;高端钢材比如高强度螺纹钢、超薄带钢,以前都是国外企业说了算,他带着团队攻关,硬是把技术壁垒打破了。现在沙钢的高端钢材,不仅国内能用,还能跟国外产品同台竞争。

四、缪汉根:让中国超细纤维“比蚕丝还细”

提到盛虹集团的缪汉根,业内都叫他“纤维魔术师”——这位江苏吴江企业家,把化纤玩出了新高度。

以前国外企业垄断着超细、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技术,国内想要就得花高价买。缪汉根不服气,带着团队研发,最后搞出的超细纤维,单丝细度比蚕丝还细,技术直接冲到世界顶尖。现在这种纤维能用在高端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上,中国也从“化纤大国”实实在在迈向了“化纤强国”。

五、崔根良:啃下光纤领域“最难啃的骨头”

苏州吴江人崔根良,带着亨通集团干了件大事——打破了国外对光纤预制棒(简称“光棒”)的垄断。

可能有人不知道,光棒是光纤产业链里技术含量最高、最赚钱的环节,以前就被几家国外公司死死攥着。崔根良咬牙投了大笔钱,研发团队失败了无数次,最后终于把光棒技术搞成了,还拿到了自主知识产权。

现在亨通是中国唯一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企业,咱们国家通信网络的安全,也多了一层“国产保障”。

六、朱共山:“世界硅王”让光伏成本降下来

江苏阜宁人朱共山,在光伏行业里有个响当当的名号——“世界硅王”。他当年干的事,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魄力十足。

多晶硅是光伏发电的核心原料,以前技术被欧美企业垄断,价格高得吓人。朱共山不管“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说法,硬是启动了徐州多晶硅项目。他带着团队攻关技术,还扩大生产规模,最后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还把全球多晶硅价格拉了下来——现在光伏能普及,朱共山和协鑫集团的功劳可不小。

七、董明珠:让格力空调“掌握核心科技”

江苏南京人董明珠,大家都不陌生。她掌舵格力这么多年,一直抱着一个信念:“掌握核心科技”。

空调的核心部件比如压缩机、变频控制技术,以前国外品牌说了算。董明珠偏要跟这些技术“死磕”,砸钱搞研发,最后格力自主研发的三缸双级变容压缩机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以前高端空调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现在格力不仅站稳了脚跟,还成了全球知名的空调品牌,甚至还闯进了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八、毛蔚:回国创业,打破美国芯片垄断

江苏启东出了位“芯片女杰”,就是飞昂通讯的创始人毛蔚。她早年在国际学术圈就很有名,后来毅然回国,专门啃“高速光通信芯片”这块硬骨头。

光通信芯片是数据中心的“心脏”,尤其是25G/100G速率的高端芯片,以前全被美国公司垄断。毛蔚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攻关,最后成功研发出国产芯片,实现了“替代”。现在咱们国家5G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再也不用在这颗“小芯片”上看别人脸色了。

九、陈志列:让特种计算机“中国制造”

籍贯江苏无锡的陈志列,带着研祥集团深耕一个冷门但关键的领域——特种计算机。这种计算机不是咱们日常用的电脑,而是用在工业控制、轨道交通、军工这些关键领域的,对可靠性要求极高,以前技术全被国外厂商把持。

陈志列没走“模仿”的路,一门心思搞自主创新。现在研祥成了中国最大的特种计算机企业,从研发到制造全链条自主,国外的技术封锁被彻底打破。咱们国家很多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都靠研祥的计算机做“基础平台”。

十、周海江:让老纺织厂“变身”跨界强者

江苏无锡的红豆集团,最早是家传统纺织厂,而让它“焕发新生”的,就是周海江。他没守着“纺织老本行”不动,反而带着企业转型升级。

在纺织领域,他靠技术创新打破国外高端品牌的优势;后来又闯进橡胶轮胎领域,引进技术再创新,把产品品质做到了国际水平。更难得的是,周海江还探索出“产融结合”“党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给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这10位江苏企业家,行业不同、经历不一样,但身上都有股相同的“狠劲”:不迷信国外技术,不害怕失败,认准“自主创新”就一条路走到底。他们打破的不只是技术垄断,更是“中国造不如国外造”的偏见。

现在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迈进,这些企业家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制造业从弱到强的缩影。

你觉得他们当中,谁的故事最让你有感触?或者他们的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