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桦加沙”,这头裹挟着17级以上狂风的巨兽,正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扑华南沿海。当珠海海事局紧急拉响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引导船舶避风、强化防御措施时,一个尖锐的问题如警钟般敲响:面对这股足以与“天鸽”、“山竹”比肩的年度“风王”,我们的城市防灾体系,真的准备好了吗?这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的预警,更是一次对城市深层韧性的无情考验。它撕开了日常生活的平静表象,将我们推向一个更宏大、更迫切的命题:在极端天气日益常态化的今天,如何构建一个真正能够抵御巨灾冲击的城市,让我们的家园不再只是风雨飘摇中的脆弱岛屿? 回望过去,台风“山竹”和“天鸽”的惨痛记忆犹新。它们在广东留下的不仅仅是满目疮痍,更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应急管理体系的深刻警示。例如,“山竹”曾造成广东高达52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无数陶瓷厂房被掀翻,设备被浸泡,供应链中断,部分陶企损失甚至超千万元。这些案例清晰地揭示了城市防灾体系在面对超强台风时的深层局限性: 传统工程设计理念的滞后性:许多城市排水系统和建筑抗风标准仍停留在几十年前,根本无法应对“桦加沙”这类17级以上超强台风带来的极端降水和风力。结果便是城市内涝频发,基础设施损毁成为常态,每一次风雨都像在重演历史的悲剧。关键基础设施的级联失效风险:现代城市是一个高度互联的复杂系统。电力、通信、供排水等生命线一旦受损,极易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级联失效。还记得“天鸽”期间大面积停电如何导致通信中断,严重阻碍了应急救援和信息传递吗?这种脆弱性在极端事件面前被无限放大。智慧系统协同的不足与“数据孤岛” :尽管我们拥有先进的预警技术,但“数据孤岛”和“治理割裂”现象依然普遍。各部门信息共享不畅,导致台风预警信息难以有效转化为统一、高效的应急调度行动,削弱了整体防灾效能。所谓的“智慧城市”,在关键时刻却可能因信息壁垒而“失智”。 仅仅依靠“五停令”这类应急措施,虽然能在短期内减少人员伤亡,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面对巨灾时的脆弱性。它更像是一种“休克式防御”,暴露出应急避难场所容量不足、老旧小区防涝系统标准低等深层问题,这无疑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巨大讽刺。 然而,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自我革新的绝佳契机。提升城市韧性,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并大胆借鉴国际经验,打破常规思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必须将工作重心从关注单个设施的“点状安全”,转向保障整个网络功能的“系统韧性”。这意味着: 全面升级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城市排水标准,对老旧管网进行彻底更新改造,大幅增加排水能力。同时,积极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透水铺装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增强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生命线工程的韧性化改造:将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作为城市更新和新建项目的前置条件。对电力、通信、供排水等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抗风加固、地下化改造,确保其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运行。推广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深化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在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从源头上提升建筑与设施的内在韧性。例如,纽约市在“桑迪”飓风后投入巨资升级电力、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并与私营企业协同,大幅提升了城市应对风暴潮的韧性,这正是我们亟需学习的典范。 在“软件”方面,社区协作和科技赋能是提升城市韧性的两大支柱,它们是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神经和血液: 强化社区协作与公众参与: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设立灾难纪念日、建设防灾教育基地、定期举行大规模防灾演习等方式,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例如,日本的“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通过图片、文字、影像介绍防灾知识,北淡町震灾纪念公园则通过实物再现地震场景,这些互动性强的教育方式能有效激发社区活力和居民参与感。在社区层面,应大力培育社会应急力量,广泛开展“第一响应人”建设,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协助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志愿者队伍等方式,将专业的防灾减灾知识转化为居民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社区的集体行动能力。科技赋能与智慧防灾网络:这意味着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防灾网络。例如,2025年台风“蝴蝶”期间,北斗水汽监测技术和风云气象卫星、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技术在精准预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广基于安全应急大模型的“随手拍”隐患识别上报系统,让公众有序参与到城市风险治理中,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根本性跨越,让智能预警系统在台风来临前精准预测风险区域,并自动调配资源,甚至能通过AI模拟不同降雨强度下城市易涝点的淹没范围和深度,提前预警并优化调度排涝资源。 “桦加沙”的狂风暴雨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却值得我们长久铭记。每一次超强台风的洗礼,都是对我们城市韧性的一次检验,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契机。从完善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到强化社区协作的“软实力”,再到科技赋能的“智慧大脑”,只有多维度、全链条地构建和优化防灾体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韧性”的转变。 让我们从“桦加沙”中汲取教训,将每一次挑战都转化为城市进步的动力,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具韧性的未来家园。因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城市,不是永不被风雨侵袭,而是在每一次风雨过后,都能更快、更强地站起来,甚至能从容应对下一个“风王”,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才是真正的城市智慧与生存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