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公关翻车,7岁毛毛再也吃不到的不只是莜面 “岁的毛毛害怕再也吃不到西贝了。”这话听着挺揪心,像是哪个孩子写给偶像的信开头。可它不是,它是西贝最近一次公关文案的开场白。你品,你细品。一个孩子因为品牌危机而“伤心”,这情绪调动得是不是太刻意了?更离谱的是,这文案一出,网友直接炸锅。有人扒出来,这背后操刀的,是大名鼎鼎的营销公司华与华。好家伙,这波操作,不是帮西贝灭火,是直接往油桶上扔了个打火机。 贾国龙这人,圈内都知道,是个狠角色。敢想敢干,从内蒙古一个小餐馆起家,硬是把西贝做成了全国知名的餐饮品牌。可这位老板再猛,也架不住自家公关团队一次又一次地“神助攻”。这次的“毛毛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往前翻翻,哪一次危机处理不是越描越黑?顾客投诉、食品安全质疑、涨价风波……每次出事,公关反应不是慢半拍,就是方向全错。你说他们不懂舆情?可华与华在业内可是挂着“品牌战略大师”头衔的。这就让人纳闷了,一个能拿奖拿到手软的公司,怎么一到实战就集体失智? 有人说了,这稿子八成是华与华为西贝量身定制的“情感牌”。想打温情路线,用孩子的眼泪博同情。想法是好的,可执行起来,味儿全变了。公众不是傻子,你越想煽情,大家越反感。尤其是当一个餐饮品牌卷入争议时,消费者最关心的是“我吃的东西安不安全”“价格是不是合理”,而不是听你讲一个虚构小孩的“饮食焦虑”。这种脱离现实的文案,别说共情了,连基本的尊重都欠奉。 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公司还能活得这么滋润?华与华服务的客户不止西贝,还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品牌。他们靠的是什么?是PPT做得漂亮,是口号喊得响亮,是把“超级符号”“战略定位”这些词翻来覆去地讲。可一旦遇到真刀真枪的舆论战,这些花架子就撑不住了。消费者要的是真诚回应,是解决问题的态度,不是一套套听着高大上、实则空洞无物的理论。 这年头,品牌出事太正常了。关键是怎么应对。海底捞当年“老鼠门”事件,第一时间道歉、整改、开放门店参观,虽然伤筋动骨,但口碑没崩。反观西贝,每次出事,不是避重就轻,就是强行上价值。这次拿个7岁小孩当挡箭牌,真是把公众当情绪垃圾桶了。你以为大家会被“毛毛吃不到莜面”感动?不,大家只觉得被冒犯了。 说到底,公关不是写诗,更不是编童话。它得接地气,得知道老百姓在乎什么。一个连基本共情都搞错方向的团队,再高的头衔、再多的案例,也不过是泡沫。贾国龙可以狠,但不能一直被自己人“捅刀子”。品牌口碑这东西,建起来难,塌起来快。别等到真没人吃了,才想起回头看看,到底是谁,把路走歪了。 时代确实给了很多人机会,可机会不会永远留给出错的人。 ——“营销的本质,是诚实。”(来源:界面新闻、澎湃新闻对西贝相关事件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