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线礁再起波澜,中菲法律主张频频交锋背后的经济与安全考量
  • 意昂体育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铁线礁再起波澜,中菲法律主张频频交锋背后的经济与安全考量

发布日期:2025-10-25 06:37 点击次数:93

铁线礁9点19分擦撞:马尼拉丑闻与南海法理交火

铁线礁水面再次紧张。中国海警局通报称,12日两艘菲律宾公务船未获许可进入南沙铁线礁邻近海域,菲“3003”号在9点19分接近中国海警21559艇并发生擦碰。发言人刘德军直言:“碰撞责任完全在菲方,现场操作专业规范、合理合法。”马尼拉方面把该海域称作“西菲律宾海”,强调系其专属经济区;双方各执法律依凭,现场对峙更趋频密。

法理层面的分歧已久。北京以对南沙及其邻近海域的主权主张为基础,强调根据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应管控分歧并推进“南海行为准则”(COC)谈判。菲方则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及2016年南海仲裁案结果主张在铁线礁—礼乐滩一带的权益。两套叙事在同一片水域相互对抗,执法与维权线越拉越紧。

我们在马尼拉的记者在众议院听证会外记下这一幕:抗议人群举牌要求“查清行李箱”。一名前海军陆战队军士在口供中称,曾多次向前众议长罗穆亚尔德斯住所递送装满现金的行李箱,“累计46个,总额约22.08亿比索”。这份证词仍待核实,但政治温度已上升,执政阵营被舆论逼向解释与辩护。外部议题易被用来重置国内议程,南海就成为最易动员的剧场。

海上态势的技术细节正在改变冲突阈值。菲律宾将更多执法力量前推至礼乐滩北缘,伴随与美、日、澳的海上联合巡航与演训;美国EDCA已扩展至9处设施,巴拉望与吕宋北部为关键点位。中方则以白船维权为主,配合海上广播、拦阻、取证;对擦碰事件强调“不升高、不扩散”。一旦白船退出、灰船上场,风险即刻飞升。

铁线礁并非孤立地名,它与菲律宾“服务合约72号”(礼乐滩油气)议题勾连。能源通胀压力、国内电价波动与天然气替代路径,使马尼拉在海上空间与资源叙事上更加强硬;而北京在区域产业链重组与海上交通线安全上不愿冒不必要风险。两方的经济账与安全账互相牵引,海上小尺度碰撞背后是大战略节奏的试探。

值得关注的是治理工具箱:中菲曾设立海上涉事紧急联络机制与渔业协商渠道,若能恢复热线与低相遇规则(CUES/非正式版本),擦碰概率可控;航行声明、照会文本中的措辞也释放信号——“立即停止侵权滋扰”“避免发生人员伤亡”与“保持克制”交替出现,说明双方仍在寻找可被对方理解的边界。

对外声明之外,国内政治周期或是决定南海风浪高低的隐性变量。马尼拉若陷入资金去向与权力重组的拉锯,外部议题将持续被动员;北京则在亚太多线事务中维持“可控竞争”。这场博弈的临界点,不在一次擦碰,而在是否形成可复制的“既定模式”。

在海上争端中,规则与节奏比声量更重要。读者所在国家如何处理执法与对外法理的张力?欢迎分享你所见的做法与得失。对于铁线礁这类敏感水域,谁能稳住手、守住线,谁就不被事件牵着走。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