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为啥不愿传位给朱棣?史学家:谁都可以,就朱棣不行 公元1392年,朱元璋特别看好的太子朱标,不幸去世了。 朱元璋心里头虽然难过极了,但为了大明朝的将来,他也不得不琢磨着让其他儿子来接替皇位的事儿。 那时候,既能文又能武的燕王朱棣,看起来最有可能会当上皇帝。可没想到,朱元璋最后竟然挑了年纪轻轻的皇长孙朱允炆来继承皇位。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导火索】 朱元璋总共有二十六个孩子,不过他最疼的就是大儿子朱标。 这孩子聪明又爱学习,性格还很豁达,不管是家里的弟弟们,还是朝廷上的大臣们,都真心实意地尊敬朱标这位太子。 可真是世事无常,朱标竟然早早地因病去世了,当时才三十八岁。 朱标走了之后,明朝就像没了领头的大雁。谁能挑大梁,让朱元璋安心交班呢? 在王爷们里头,老二朱樉年纪小又不够强壮,老三朱棡没啥本事。要说最能打的,还得是老四燕王朱棣,他是个特别厉害的将领,在军队里威望十足。 不过,朱元璋对孙子朱允炆更为疼爱,这孩子长得端正又有礼貌,很讨文官们的欢心。 朱元璋觉得,在太平日子里,老百姓更需要一个仁厚的皇帝,而不是勇猛的武将。他盼着朱允炆能让大家心里安稳,给百姓一些喘息的机会。 就这样,朱允炆被选定为皇帝的继承人,当上了太子。 身为武将的朱棣心里很不服气,他想着这皇位本该是自己的,哪能跳过儿子直接传给孙子呢,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不和就越来越严重了。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这个看起来挺威风但实际上没什么实力的皇帝,压根管不住他的那些叔父们。 他刚刚当上皇帝,就减少了其他王爷们的领地,这让大家心里都不高兴。而朱棣呢,他军事才能出众,很受边防将领们的拥戴。 朱棣比朱允炆明显更厉害,可为啥朱元璋不选他当皇帝呢? 【矛盾重重】 首先,文官集团并没有站在朱棣这一边。 朱元璋问过大臣们,看能不能把皇位传给燕王,可朝廷里的文官们都支持皇太孙朱允炆。他们说朱允炆心地好,又仁慈,能让老百姓安心。 而且燕王脾气火暴,要是他掌了权,国家根基可就得动摇了。 明朝治理国家离不开文官的帮忙,所以朱元璋得重视他们的看法。 另外,朱棣的母亲出身不高,关于他的血统大家有些不同的看法。 朱棣的妈妈不是朱元璋的正房妻子,有的历史书上说他妈妈是朝鲜人,也有的说是蒙古人。朱棣刚生下来那会儿,朱元璋还怀疑这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差点儿就要了他的命。 按照皇位要传给皇帝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的规矩,朱棣的出身不够正统,很难获得大臣和百姓的拥护。 另外,朱棣在他的领地里训练过军队。这让朱元璋担心他别有用心,不敢把皇位交给他,最后只能选了老实巴交的孙子来继承。 这事儿最后还真就证实了朱元璋的担心。 燕王真是个有大野心的人,到了明建文元年,朱棣挥师南下,说自己是要“扫除皇帝身边的奸臣”。 他成立了朵颜三卫部队,接着率领大军逼近金陵。建文帝急忙派兵去平乱,可因为人少打不过人多,很快就打了败仗逃跑了。 朱棣成功占领了金陵,但建文帝和他的心腹文臣们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到这时候,朱棣当上了皇帝,大家称他为永乐帝,明朝也开始面临“第二次选接班人的难题”。 【回归正统】 朱棣心里清楚,这次抢皇位让朝廷乱了套,得赶紧想办法稳住局面。他打定主意,要和建文帝划清界限,重新坐稳这把龙椅。 朱棣动手改了《太祖实录》这本书,编造说朱元璋死前把皇位传给了他。另外,他还除掉了建文帝时期的一些老臣,免得以后出问题。 这些做法明显是想给人一种正规、正宗的感觉。 另外,朱棣让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做了太子,这样既合了祖宗的老规矩,也让朝廷上下都安心了。朱高炽性格温和,心地善良,还有学者的气质,特别受文官们的喜爱。 朱棣盼着能跟文官们把关系给缓和缓和。 没错,朱棣这个皇帝,因为不是按规矩当的,所以对太子的管教特别严。他硬是让朱高炽读历史书,学怎么管理国家,好让他以后能顺利接班。 朱高似乎没能让朱棣满意,但他自己很努力,爱读书,啥书都看。在朱棣出去打仗时,他帮忙管着国家大事,把官员们管理得井井有条。 在永乐二十二年的时候,朱棣皇帝去世了。随后,朱高炽很顺利地继承了皇位,人们称他为宣德皇帝。 他让明朝在中期迎来了宣德的繁荣时期。 朱元璋在挑选继承人时走了弯路,让明朝遭遇了大动荡。好在朱棣没犯同样的错,他选了个聪明的太子,让明朝回了正轨。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到,皇上在挑接班人时,不光要看自己喜不喜欢,更得想想大局,因为这关系到整个王朝的兴亡成败。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