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高原上天气难得好点,可该热还是热。 就在这么个夜里,几个印度兵,悄悄摸了过来。 有意思的是,这帮人居然裹着一身厚厚的冬装。 我看到这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帮哥们儿是不是脑子不太好使?大夏天穿棉袄,是怕别人发现不了你吗?这伪装水平,真的有点侮辱人了。 他们还带了点家伙事儿,轻型迫击炮,还有无人机。看样子,不是来野餐的。 他们可能觉得,夜黑风高,神不知鬼不觉。 可惜,时代早就变了。 现在咱们的边境线上,天上是卫星,半空是无人机,地上到处都是传感器。说句不好听的,一只兔子跑过去,后方指挥中心都能给你分析出是公是母。 所以这支小分队从越过那条线开始,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咱们的大屏幕上,就跟现场直播没什么两样。 他们自以为是的潜伏,其实就是一场被全程围观的滑稽戏。 命令很快就下来了。 咱们这边的特种分队就动了。夜视仪、特种登山靴,全套的专业装备,行动起来像黑夜里的影子,一点声音都没有。 那边几位还在穿着冬装笨拙地移动,这边已经悄无声息地把他们围住了。 整个过程没超过十二个小时。 没开一枪,没动一炮,就把这几位“客人”客客气气地“请”了回去。 动作干净利落,专业得让人害怕。 有人可能会问,就几个人越界,至于这么大反应吗? 这就要翻翻旧账了。 2020年加勒万河谷那件事,很多人应该还记得。那次冲突是道分水岭,一道血淋淋的口子,把过去双方不开枪的默契彻底撕碎了。 从那之后,信任这东西,在边境上就成了奢侈品。 那道伤疤还在疼。 所以现在,任何一次越线,不管人多人少,性质都变了。你过来试探,我就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最硬的态度把你顶回去。 这不是小题大做,这是在用行动划下一条红线,一条通了高压电的线。告诉对面,别再有任何侥幸心理,玩火的后果你承受不起。 说到底,印度到底想干嘛呢? 其实他们自己也挺拧巴的。 一方面,莫迪政府想稳住国内,发展经济,这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可另一方面,国内总有那么一股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天天喊着要对中国强硬,政府为了选票又不能完全无视。 这种矛盾心态,就导致了他们的政策摇摆不定,时不时就想在边境上搞点小动作,既能安抚国内,又觉得我们可能不会太较真。 再加上中印边境本来就是一笔历史遗留的糊涂账,那条所谓的“实际控制线”到底在哪,两边认知差远了。这就给了他们投机取巧的空间。 所以你看咱们的应对,军事上雷霆一击的同时,外交热线电话也立马打过去,连夜交涉。 一套组合拳,让你在军事上占不到便宜,在政治上也讨不到好。 说实话,印度总想在别的地方,比如南海,帮着别人牵制我们,觉得自己能捞到好处。 这种想法有点天真了。大国博弈,稍不留神就会被当成棋子,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雪山依然沉默地矗立在那。 但天上那双不知疲倦的眼睛,一直没有合上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