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西方洋人用武力强行打开中国紧锁大门的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上千年封建的婚姻习俗,更打开了华洋婚恋的紧闭大门。 洋人的涌入与华人的出国,使不同国度的人聚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与经商,华人与洋人之间的恋爱、婚姻由此出现。 170年前并不为世人知道、更未引起清朝政府关注与重视的上海,却引起了地球西边那些黄发碧眼、高鼻白肤洋人的重视,他们感到上海这长江与东海汇聚的土地蕴藏着极大的市场商机,无论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前景来看,都充满着前瞻性与发展性。 中国民间杂耍艺人在欧洲娶洋妻 上海开埠后,洋人不断涌入中国,他们对中国民间杂耍艺人舞刀弄枪的真本领深感佩服,也觉得非常有趣,他们觉得中国功夫在欧美国度里是稀有行当,会吸引人,可以赚钱。就这样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不少中国民间的杂耍艺人被洋人卖到了一些欧美国家。这些华人在那里娶妻生子,成了早期华洋婚恋的中国人。 中国艺人田阿喜,1830年生于浙江钱塘县,他从小爱好玩刀弄枪,学得一身杂耍本领,并以此在街头赚钱讨生活。中国人那种民间的十八般武艺在欧美洋人的眼里觉得特别新鲜、好奇。田阿喜的绝招叫做“空中舞刀”,即把各种刀具往空中抛去,然后双手不停地接住,再不停地抛往空中,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一把刀掉到地上。这种技能在中国民间的杂耍艺人中算不了什么大本领,但对从未见过这类杂耍的洋人来说就是好看,就是特色。 一些洋商见中国民间杂耍在欧美有市场,就把上海等地的民间各种杂耍高手组织起来成立杂技团赴欧美表演赚钱。1850年,时年20岁的田阿喜成了洋人组织的中国杂技团里的一员,赴英国“淘金”。由于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显得与欧洲人格格不入,给人一种奇特、怪异之感,特别是中国人头部前面剃得光亮,头后却留着一条长长的大辫子,更让异国洋人看了感到有趣。田阿喜在英国表演时吸引了许多观众,钱自然赚了不少。 当时欧洲洋人对田阿喜之类的中国杂技人员这样描述道:异域杂耍、服饰奇异、人情好奇。欧洲洋人除了对中国民间杂技感到好奇外,更好奇的是中国人当时的穿着打扮与行为举止,仿佛是另一个星球来的,同他们太不一样了。 好奇,会让人产生好感,杂耍演员田阿喜在英国的出色表演引得不少洋人杂耍迷的喜欢,其中少不了洋姑娘们的青睐。 几年后,田阿喜博得一位漂亮英国姑娘的喜欢,并与她走上了红地毯,成了英国人的女婿。婚后他共生育了两子一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19世纪中叶起的记载:华人以杂耍为生,生活在这些国家娶当地姑娘为妻的中国艺人已有数十例。 同娶洋妻而受礼遇各异 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一个非常封建与传统的国家,处处都要讲究门当户对,事事都希望“攀高枝”,小户人家希望攀上大户人家为亲家,叫攀高亲;小官家庭希望攀上大官人家为亲家,叫攀高门;而大户人家与大官家庭则希望与门当户对的人家结为亲家。小户家庭如果能攀上大户或大官家庭,就会被人夸好;反之大户人家同小户人家结为亲家,就会被人轻视。 早期清朝政府派驻欧美各国的外交官中有一些官吏娶了洋妻,他们所娶的洋妻家庭门户高低不同,在面对自己的上司时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同。 清朝政府驻英国的外交官凤仪认识了一位美丽漂亮但出身低微的英国姑娘,两人在交往中产生了爱情,最终凤仪把她娶为妻子。就这样,一对恩爱的华洋夫妇过着甜蜜的幸福生活。但是令凤仪感到不解的是他的婚姻始终得不到有些上司的祝福,甚至还会招来一些同僚的白眼。 一天,凤仪兴高采烈地让洋妻打扮一番后一同去见他的上司,即时任中国驻英法大使馆大臣曾纪泽。一路上凤仪对妻子有说有笑地讲着曾纪泽怎么怎么能干,如何如何热情,不知不觉中两人来到曾纪泽的寓所,并让管家禀报。 但是让凤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遭到了上司无情的拒绝,吃了个大大的闭门羹,这使他感到脸面全无,非常失望。后经同僚打听才知道曾纪泽拒绝见他们夫妇是因为他妻子出身低下,套用曾纪泽的话“因其为婢也”,外交大臣接待一个女下人不是有失身份吗?曾纪泽拒见凤仪夫妇的这种做法在当时非常注重等级制度的中国社会是司空见惯的。 然而,同样是清朝政府的驻欧外交官,同样是娶洋妻,但受到的待遇却大不一样。赓韶甫与凤仪都为同一时期被派往欧洲的外交官员,赓韶甫出使德国,在中国驻德使馆里供职。他也是一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官员,主张让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思想进入中国,使中国富强起来。在个人情感方面,他追求的是男女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反对中国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 赓韶甫在社交中与一位出身高贵、美丽、端庄的德国姑娘相恋了,最后,他与德国姑娘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走上了红地毯。 这是早期中国外交官中所娶的第一位德国姑娘,是第一桩“中德婚姻”。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属下婚后必须要夫妇一起登门拜访对自己有恩的上司,以示报答之意。一天,赓韶甫买了好多贵重礼品携洋妻前往曾纪泽寓所拜谒。 曾纪泽一听是赓韶甫携出身名门的洋妻子登门拜访,非常高兴,马上令管家请他们夫妇进屋,并在厢房内热情接见他们,并再三关照管家让佣人泡最好的茶招待,还拿最有中国特色的小吃、土特产给赓韶甫的洋媳妇吃,以显示礼仪之邦的热情。 为了让自己手下及其洋妻高兴高兴,曾纪泽还让管家到厨房多添几个有中国特色的小菜,他要留他俩在家吃饭,共饮几杯家乡酒。 事后当别人问曾纪泽为何对赓韶甫夫妇登门拜访如此热心时,他这样道:“因其家世清白也。”因为赓韶甫所娶洋妻的出身好,所以热情接待。 凤仪和赓韶甫同为驻欧洲国家大使馆的外交官员,同样娶的是所在国的洋妻子,但由于他俩所娶的洋妻因出身家庭贫富高低不一,所以所受到的礼遇也就大不一样。 一位日本教授嫁女给中国留学生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的妻子,是他早年在留学日本时所娶的一位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日本姑娘。 1902年9月23日,是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出生的日子,这位生于浙江平阳的孩子从小就聪明好学。1919年,时年17岁的他怀着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的雄心赴日留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发奋苦读,认真钻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一位中国青年能在日本留学并考上日本的名牌大学,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谁都知道在当时能考入日本帝国大学的学生都是智商很高的精英。 在读大学的过程中,苏步青代表着中国青年精英与日本青年精英进行着无形中的比拼与较量,最终他在众多的精英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一切引起了苏步青的主课老师、帝国大学著名教授松本先生的重视与关注,并对他开始了重点照顾,每次松本搞数学实验或研讨,他总是要把苏步青留在身边一起探讨,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松本教授发觉他不仅人聪明好学,有悟性,而且为人谦和、低调、儒雅、懂道理,认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大器。松本教授既是非常严厉的学者,又是非常慈祥之人,为了能使他排除人在异乡的孤独感,过年过节常把他请到家里作客。这样他同松本教授一家人都非常熟悉,尤其是松本的女儿松本米子这位比他小一岁的漂亮名门闺秀也暗暗喜欢上了苏步青,这是松本教授特意安排的一番好意,让自己的女儿米子和苏步青能擦出爱的火花。 1927年,苏步青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大学毕业后的他还是松本教授家里的常客,他与松本之间的关系已由老师与学生变成了未来岳父与女婿,松本米子成了他的未婚妻。 1928年,苏步青与松本米子这位美丽、文静、出身高贵的日本姑娘喜结良缘,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一位日本名牌大学教授看中中国留学生并嫁女与他,这在当时日本上流知识阶层很少见。1931年,苏步青获得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后携妻孩一同回国。1953年松本米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加人中国籍的日本人,并改姓为苏。 中苏婚恋中的第一对革命夫妻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几乎都会唱苏联歌曲,尤其是那首爱情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特别脍炙人口。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赴苏联留学的中国革命青年,在莫斯科演绎出一幕幕中苏爱情故事。 李立三生于1899年,湖南人,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成等,先后入渌江中学、长郡中学和广益中学读书。李立三不仅学习认真刻苦,而且努力追求进步思想和革命理想,他在罗章龙的介绍下,积极响应“二十八画生”征友声明,并同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他从广益中学毕业后,就到护国军当兵。1919年20岁的李立三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学习期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1年12月,回国后的他在上海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响应革命工作的需要,李立三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933年,在苏联工作与学习的李立三邂逅了一位非常美丽、大方的苏联姑娘李莎。李莎1914年出生于俄罗斯(原苏联)萨拉托夫州,原名叶莉扎维塔#8226;巴甫洛芙娜#8226;基什金娜,她是一位非常重视情感的姑娘,在与李立三相识时刚19岁,正是姑娘一生中最为楚楚动人的时刻,他们之间相识、相认、相爱;他怀着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憧憬而爱上了美丽的基什金娜;而她被一位异国革命者追求革命事业的高尚精神所感动而爱上了他。 在那段热恋的甜蜜日子里,他俩卿卿我我,畅叙着彼此的爱慕之心,共同唱着异国的爱情歌曲,憧憬着美好的明天,盼望着幸福早日到来。 人们常说:人的一生离不开爱情,爱情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正的爱情不会受贫富、国籍及信仰所影响。李立三与基什金娜在经历了各种挫折后终于成为眷属。 这是一对跨国的红色婚姻。1946年9月,基什金娜告别自己的祖国来到中国,在哈尔滨任俄语专科学校教员,随丈夫李立三姓,改名为李莎,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