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大家子人的那些事,说穿了其实比电视剧还精彩? 尤其是风云时代下,家族中的亲情、权力、背叛、成败,跟现实里的宫斗戏一点都没差。 而咱要说的这段故事,主角张学成——张作霖二哥张作孚的长子,堂堂东北王之后,却走上了满盘皆输的路,最后甚至死在了自己堂哥张学良下令的一场扫荡里。 怎么着,这回就让咱们拆开这些恩怨和谜团,看看历史里的那些“家族剧”,究竟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到众叛亲离的结局。 讲道理啊,张作霖家族可不是随便拉个亲戚就能封王拜相的。 老张家兄弟姐妹一群,明面上各有分工,背后看起来倒是一团和气。 尤其二哥张作孚,当年也跟着张作霖混日子,军中干得风生水起,黑山县预警总长。 可惜一颗流弹,把这位实权派送走了,张学成这孩子也转眼成了三叔的“义子”。 想想看,亲爹刚去世,家里四个小孩,张作霖非但没把他们丢一边,反倒接进了帅府,吃喝供着——这在当时可是绝对的体面人生。 但人性复杂的很,有时候被善待了并不一定就知恩。 尤其是张学成,这小伙子比张学良小一岁,却跟着堂哥一起玩、一起上学、一起比拼。 本来都差不多出身,可张作霖对张学良“宠爱有加”,每逢提拔机会都瞅准了亲儿子。 这对张学成来说,就是“杀人诛心”了。 心里那点小九九就这么种下了苗头,嫉妒、较劲、暗自不服——你以为是普通家庭琐事?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这点心理逐渐就变成了大事。 张学成从小到东北陆军讲武堂军校,跟张学良同在一个班。 理想是有的,努力也没少下,可奈何天赋上稍逊一筹,每次比成绩基本都被张学良甩开一大截。 身边同学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背后说张学良就是靠爸爸撑腰才有出息。 这些流言,估计也给张学成点了火苗。 时间来到讲武堂毕业后,张学良火速被爸安排进东北军,直接管了混成旅,没多久又升成卫队旅旅长、少将。 张学成呢? 还是在读书,还被送去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本来这是条黄金路线。 但只要一想到堂哥已经掌大权了,自个还在读书,内心就卡成了疙瘩。 嫉妒能伤人到什么程度? 张学成去了日本,整天和那些不求上进的家伙混在一起,醉生梦死,还嘴欠似的到处编排三叔和堂哥。 据说这些抱怨言论很快传到日本军界,有人开始琢磨能不能把这“小种苗”点化成个棋子。 但那会儿张学成自己就已经在心理上滑坡了。 其实,他归国后没多久,走的路还是给张作霖安排得有模有样——什么卫队侍卫、副队长、旅长。 年轻轻轻二十几岁,就能当上旅长,这待遇搁哪儿都是金饭碗。 可惜张学成的眼里只有堂哥,每天就想怎么赶超张学良。 有机会就想踩一脚,没机会就记仇。 时间一到1924年,这哥们迎来了自己命运的分水岭。 直奉大战期间,他竟然带兵乱搞一气,抢掠百姓、欺辱妇女,把临渝县搞得天怒人怨。 民众怒火冲天,直接告到张学良面前。 此时张学良早已不是军中的小角色了,掌管着镇威军,当机立断撤了张学成的职务。 这么一整,亲情变得比仇恨还要深。 张学成非但没反省,还觉得是张学良故意把自己踩在脚下。 接下来张作霖眼见家中矛盾越来越大,也不得不动点脑筋,把张学成调到山东去,在张宗昌手下混头衔。 这谁都知道是变相“发配边疆”,但也算给他留了口饭吃。 转眼1928年,皇姑屯爆炸,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继位。 你以为张学成该回东北加入自家人队伍了吧? 结果他连张学良的信都不回——这叫什么? 这就叫亲情彻底断裂。 之后张宗昌兵败,张学成投奔石友三,这个人出了名的“倒戈将军”,啥家国大义在他面前都能打折出售。 张学成在石友三帮着勾搭日本关东军,渐渐变成啥都干得出来的角色。 到了1931年,石友三兵败,北京、天津沦陷。 九一八一响,日军大举入侵东北,这时张学成的母亲和兄弟姐妹都跑路了,他倒好——直接杀到沈阳自荐加入日本人。 简直比网络热搜里的“亲情魔幻剧”还狗血。 张学成跑到关东军面前,自荐要帮日本人收拾东北乱局。 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一听,觉得捡了个宝,立刻让张学成做起了东北自卫军总司令。 这不,堂堂东北王家族孙子,摇身一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汉奸,还自鸣得意。 回溯他的一连串操作,表面原因啥都能归咎为“被冷落,被偏心,被压制”,但深层次来讲,还不就是认知错乱? 就像每个家庭都逃不开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谁都有自己的算盘,但真拿父爱和叔侄之情去较劲,结果注定是两败俱伤。 张作霖对张学成,说仁至义尽都不为过。 吃住供养,提拔重用,厚待到顶,换了任何人都得感恩戴德。 可张学成就是想不通——他觉得自己应该和张学良一视同仁。 实际上,这要求本身就是违背人性和客观规律。 天下有几个能真做到儿子侄子视若同等? 更别说老张家的权力结构和那乱世的风雨飘摇。 只要多点清醒,多问一句“如果我是三叔能做到吗?”,可能一切都能缓解下来。 但人生就是一念之差。 张学成当了本庄繁的狗腿司令后,自以为是,忙着招兵买马,不到两周就搞了四千号人。 日本关东军打算拿他做马前卒,派他进攻锦州。 他还骚包地骑高头大马冲锋陷阵,喊自己名字让人投降——东北义勇军大多是原东北军老兵,谁不知道这货的来头? 偏偏没人敢对他下狠手。 锦州指挥荣臻也犯了愁。 要是真的打死张学成,这不是把张家人都逼急眼了吗? 可是放任他通敌,民族大义又没处搁。 荣臻权衡几番后,特派黄显声去北平当面请示张学良。 张学良这会儿也两难。 杀了张学成,对家族情感是砍刀一挥;不杀,对抗日大业是致命隐患。 张作霖本就死在日本鬼子手里,这时张学成变成了日本人的帮凶,张学良怎么可能容得下? 张学良召集了家庭会议,连张学成亲弟张学文都参加。 大家开诚布公,各自表态,该爱家时爱家,江山事关就得舍弃亲情。 最后,全家都同意:张学成已成民族罪人,卸磨杀驴也得下狠手。 张学良下达命令,果断让黄显声率部围剿张学成。 熊飞、米春霖带兵冲入高山子,张学成临阵破溃,人马散尽,一战灭亡。 张学成就此身死,家族、国家、自己全都输个精光。 讲真,这场“堂兄弟恩怨”,从始至终都像一段现代家庭闹剧,但被历史背景一放大,成了民族、家族、人格、心理交叠的多重悲剧。 从被三叔照顾的侄儿,到国恨家仇的汉奸,被钉在耻辱柱上,这才是乱世里最扎心的故事。 说白了,如果张学成能早些想明白点——别总拿亲情、偏爱这些琐事做文章,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家族、人格连起来,或许结局不会如此凄惨。 但啊,历史上偏偏就是那么多“认知失调”的人,他们总把自己看得比实际重要,总把不公平当成原罪。 结果一念偏差,断送了全部的未来。 哪怕出身辉煌,也能一步走到黑。 如今让人唏嘘的,不仅是张学成结局的悲凉,更多还有那份“人性之难”。 嫉妒、误解、被冷落感,哪个家庭没有? 但一旦走进极端,连民族、国家都给卖了,什么亲情都是枉然。 历史的“家族剧”循环不绝,角色换了,故事没变。 有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人间最难的是自己和自己斗争。 张学成一路做了最坏的选择,最后由堂哥亲手送走,这下彻底是——“敌人变亲戚,亲戚变敌人”。 这戏码,太魔幻,也太真实。 唉,这种故事你说是耍无赖也好,是自作孽也行,反正落幕之后只剩一声叹息。 感叹归感叹,现实就是那么狠。 长久来看,如果我们能早点反思那点个人执念,或许身边的悲剧就不会重演。 要是你是张学成,选哪条路? 你觉得现实里,嫉妒、亲情、家族“偏爱”会把人逼到什么程度? 来唠几句,互相探探吧——是不是逃不过“谁对我更好”这平凡也残酷的人性拷问?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