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37年盛夏之初,美国著名作家与记者埃德加·斯诺,正蛰居于北平盔甲厂13号的居所,日夜兼程地坐在打字机前,倾力创作一部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苏区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巨著——《红星照耀中国》,亦称《西行漫记》。斯诺成为首位突破国民党严密封锁,踏上陕北苏区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深入采访的外国记者,此举发生在前一年。返抵北平后,他撰写了大量报道,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他在苏区的亲身经历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内外政策。 1937年7月7日之夜,斯诺方才笔耕不辍,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终章,随即,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上奋起反抗日军的侵略行径,卢沟桥事变爆发。 7月8日破晓时分,斯诺便驱车赶至永定河畔,目睹了从北平西南方传来的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当时,驻守宛平城与卢沟桥铁路桥东侧桥头的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的士兵们,在营长金振中的领导下,正与驻扎丰台的日军第1联队3大队进行着惨烈的殊死搏斗。斯诺见证了中国人民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随即坚定地预言,卢沟桥的战斗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光辉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个炎热的1938年夏日,周恩来与邓颖超两位杰出领导人,在武汉的某个历史性时刻,迎来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莅临。 7月29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后,对我国的抗日爱国人士与革命青年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与迫害。当时,西方国家在中日冲突中保持中立立场,对日本侵略军在北平针对欧美人士的侵犯行为还存有忌惮。斯诺加入了北平的欧美人士援华社团,他积极掩护并协助中国爱国者躲避日军的追捕。这些人为了躲避灾难,纷纷前来向斯诺求助。因此,斯诺的住所实际上变成了中国抗日爱国者的避难所。斯诺将他们伪装成乞丐、苦力或小贩,协助他们逃离北平。此后,其中一部分人前往延安,另一部分则前往山西加入了抗日游击队。 二 “这位是李知凡太太。” “李太太?”斯诺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然而观察这位显然精心伪装过的女士,她的风度举止似乎有些似曾相识,但他一时间又无法准确回忆起来。 “斯诺先生,您难道不认识我了?”李知凡太太欢快地笑着,随之取下了她的墨镜。 “哎,没想到竟然是邓颖超女士。”斯诺心中满是惊讶,这位声名显赫的中国共产党杰出领袖周恩来的夫人,竟然会出现在这座沦陷的古都北平。他不禁连声感叹:“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实在是没想到啊!” 三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建议,您是否愿意遵循,完全取决于您自己。我坚信,您会认为这次旅行将极为有趣。” 周恩来向毛泽东发送了一份电报,详述了斯诺抵达苏区的情况。鉴于他急于奔赴前线处理事务,便向身旁的李克农交待,为斯诺先生安排一匹坐骑及一名勤务兵。同时,要求在斯诺先生所前往的每一个地点,务必通知当地最高领导,确保其受到热情的接待,并妥善安排其一行人的饮食住宿。 1937年夏日,邓颖超在党中央的批准下前往北平西山福寿岭的平民疗养院接受治疗。此处照片,记录了她在疗养院户外的一刻。 斯诺便骑着周恩来所赐的那匹骏马,前往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保安城,拜访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斯诺有幸与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诸位委员以及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共“四老”——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作者注)——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交谈。斯诺幽默地自称是孙悟空,是穿山甲,凭借其穿破国民党坚不可摧的防线,才得以抵达苏区。政治局成员告知斯诺,毛主席因连续熬夜工作,目前正休息,并表示日后将邀请斯诺至其住所的窑洞中进行深入交谈。同样是在这次欢迎会上,斯诺结识了周恩来夫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红军女战士邓颖超。邓颖超亲自登台,领唱《渔光曲》,以此表达对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的热烈欢迎。 四 长征抵达陕北后,邓颖超身形本就娇弱,加之身兼中共中央机要科科长及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秘书的重任,工作压力巨大,致使她的肺结核病再次复发。彼时,陕北苏区并无治疗此病的药物,饮食条件亦甚为恶劣,邓颖超因此持续高烧、咳嗽不止。随同美国记者斯诺一同抵达苏区的医学博士马海德,对邓颖超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并临时采用了一种土法治疗,即每日让她在庭院中躺卧于行军床上,接受长达两小时的日光照射。邓颖超遵从马海德的指导,每日在阳光下静卧,配合药物治疗,坚持数月之后,体温逐渐下降,病情得到了初步的控制。 邓颖超向斯诺透露,西安事变之后,中央政府批准她外出疗养。在地下交通员的护送下,她抵达北平,入住西山福寿岭的平民疗养院静养。为了掩人耳目,她化名为“李知凡太太”。在这期间,她得以享受优质的饮食、充足的休息,并接受药物治疗,病情显著改善。然而,随着日本人对北平的占领,他们频繁派遣士兵,以搜查抗日分子为借口,对平民疗养院进行骚扰和破坏,使得整个院落陷入了一片混乱与不安。 “你如今不能再待在这片土地上了吗?关于日本人……”斯诺带着忧虑开口。 “的确,我已收到来自中央的指令,要求我迅速从北平启程回陕北。”邓颖超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难色,“能否请您帮我把送到天津,这个请求可行吗?” “自是毫无异议。”斯诺坚定地一口答应,他坚信协助中国革命者乃是其责无旁贷的义务,加之邓女士更是他深怀敬仰的周恩来夫人。 彼时,自北平通往天津的铁路线方才重启运营,日军对过往的旅客实施了严格的审查,搜捕抗日志士,对任何引起疑虑的对象即刻予以扣留。对于邓颖超这类显赫人物而言,一旦被奸细识破,其所面临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斯诺言道:“目前,日本人对于北平的西洋人尚且忌惮三分,我愿意陪同你前往天津。你只需乔装成我家的一名女仆,依我看,应当能够顺利通行。” 五 斯诺立刻将邓颖超从徐冰的住所接到自己家中,留宿一晚。翌日清晨,两人便前往前门火车站,预备购买当天下午的火车票。火车站内人潮涌动,满是逃难的人群,无论是卧铺、硬座还是站票,均是一票难求。斯诺不禁挠头叹息,显得束手无策。恰在此时,一位佩戴军刀的日军少尉缓缓走来,其姿态显露出可能是负责火车站警备的日军小队长。出于记者的职业直觉,斯诺主动上前,用英语与这位日军少尉攀谈。起初,日军少尉以警惕的目光审视斯诺,并未理会。斯诺深知,日本烟民普遍对政府的烟草管制深恶痛绝,于是掏出一盒美国骆驼牌香烟,抽出一支递给日军少尉。日军少尉接过香烟,贪婪地吸了一口,随即对斯诺点头微笑,伸出大拇指,带着夸张的口吻赞叹道:“米(美)国的烟,大大的好!” 斯诺毫不犹豫地将那盒香烟全部递给了日军少尉,日军少尉随之竖起大拇指,赞道:“美国朋友,真是好极了、好极了!” 斯诺察觉到寻求协助的恰当时机已至,遂向对方开口:“我是来自美国的记者,计划前往天津进行采访,恳请太君为我购置两张今日开往天津的火车票。” “当然,毫无疑虑!”日军少尉轻轻一挥手,一位佩戴中士领章的日本士兵应声而来。他随即命令中士引领斯诺至售票窗口,并为他购买了两张前往天津的火车票。 出人意料的是,斯诺竟然如此顺利地获得了火车票。 午膳过后,斯诺与邓颖超各自乘坐两辆黄包车,向着火车站的前门驶去。平日里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斯诺,今日却换上了笔挺的西装,头戴礼帽,打扮得一丝不苟。下车之后,他刻意展现出一种气定神闲的姿态,领路前行。而邓颖超则伪装成女仆,手提一个用稻草编织的旅行袋,紧随斯诺之后。 火车站入口处,日军岗哨密布,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每一位过往的旅客。斯诺从容不迫地步入检票口,日军并未对他进行拦截,然而紧随其后的邓颖超却遭到了阻拦。日本士兵试图进行盘问,斯诺立刻转身解释道:“我是美国人,她是我家的佣人,我将带她一同前往天津。”日本士兵无奈之下,只得放行。 斯诺与邓颖超并肩踏上了列车,映入眼帘的是一节节车厢内挤满了面容愁苦、沉默不语的难民。斯诺费尽周折,终于在车厢的一隅找到了一个角落,让邓颖超挤身而入,而他则在她身旁寻得一个立足之地,将行李箱当作座椅,坐上去不禁喘息不已。车厢内,无数的头颅、手臂和腿脚瞬间将邓颖超的身影淹没,通道上拥挤至极,几乎无一丝空隙,人们动弹不得。斯诺心想,这样对邓颖超或许更为安全,因为日本兵在这拥挤得水泄不通的车厢中,难以逐一盘查旅客。尽管闷热且气味难闻,好在平津之间的路程并不遥远,只需忍受两个小时的折磨,便可抵达天津站。然而,在闷热难耐中,我们竟等了整整三个小时,火车才在悲怆的汽笛声中,缓缓驶离了北平。 六 火车缓缓驶入天津站,夜幕早已降临,时间已近午夜十一点。斯诺将邓颖超引领出车厢,步入车站广场。尽管日本士兵逐一审查着出站的旅客,但在斯诺的机智应对下,邓颖超顺利通过了检查。随后,斯诺将她送至英法租界,并找到了他的挚友、合众社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爱泼斯坦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同样怀有深厚的同情,他充满热情地邀请邓颖超在他家中过夜。 邓颖超与张晓梅在北平西山疗养院合影。 邓颖超在青少年时期,曾在北京与天津接受小学教育,随后又在天津担任小学教师。她的革命生涯,正是从天津这片热土上启航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颖超与周恩来、刘清扬、马骏、郭隆真等携手,共同领导了天津的学生运动,并创立了觉悟社。她成为了天津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1925年初,她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长,成为了一位声名远播的青年女革命家。天津的各界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名字,然而,即便是以她的身份,在天津也难以安居。面对这样的境遇,爱泼斯坦毫不犹豫地应允了邓颖超的请求,在当晚亲自护送她乘坐轮船,从天津出发,前往山东烟台。 于天津港畔,斯诺亲自将邓颖超送上了航船。在依依惜别之际,邓颖超向斯诺表达感激:“斯诺先生,衷心感谢您的鼎力相助。也请您尽早离开北平,那里的时局动荡,久留恐有不便。” “请放心,我很快便会重返陕北。若你遇见了我的妻子海伦,还请代我转达问候。”此刻,海伦·斯诺夫人正身处延安进行采访。 晨曦微露之际,斯诺伫立于码头之上,屡屡向邓颖超挥动着手臂,直至那艘轮船渐行渐远,融入无垠的碧海苍穹。 船只抵达烟台后,爱泼斯坦便将邓颖超通过陆路送往济南,并巧妙地获取了前往西安的火车票。他始终小心翼翼,确保邓颖超安全抵达八路军在西安的办事处。在办事处周到的安排下,邓颖超迅速返回了中共的中央根据地——陕北的延安。 七 1938年7月,斯诺在汉口重逢了邓颖超,这一幕恰逢他再次与周恩来相聚。周恩来对斯诺表示了连番的感谢,并在家中举行宴席款待了他。斯诺夫妇亦与周恩来夫妇一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在日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国民党军队连连溃败,斯诺对我国的抗战前景深感忧虑,遂向周恩来求教关于中日战争未来的见解。周恩来随即向斯诺赠送了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论持久战》演讲的记录稿副本。 斯诺通宵达旦地研读了《论持久战》。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对中日战争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以及敌我双方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亡国论”、“速胜论”以及轻视游击战争等错误观念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并对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进行了科学的预测,这一切都让斯诺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蕴藏的无限光明与希望。 1941年,斯诺重返美国。然而,他未曾预料到,这一离别竟将他与祖国隔绝长达二十载。历经漫长的坚韧斗争,斯诺终于在1960年克服了美国当局设置的种种难关,得以重返中国,实现了与周恩来夫妇在北京重逢的夙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