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爱说“虎父无犬子”,但世上多的是赵括和阿斗,将门虎子实在是少之又少。 生在贺龙元帅之家的贺鹏飞大概骨子里就刻着不凡二字,但行走人世,无论是元帅独子还是平民百姓,终究都要凭着自己的本事前行。 贺鹏飞继承着父辈的信念走过了56个春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愧于父,无愧于家,也无愧于海军、国家与人民。 真难得:虎父无犬子 贺龙五十岁的那一年,结婚三年多的妻子薛明怀孕了,虽说古人的人生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但对于注重子嗣传承的传统中国人而言,半百得子怎么也排得上第五、第六件人生喜事。 由衷为贺龙感到开心的挚友关向应同在延安养病,一天他去看望养胎的薛明,说:“我整天躺在床上起不来,没事情,连这个孩子的名字都起好了。贺龙的孩子应该是学字辈。学什么呢?我们俩都喜欢岳飞,岳飞字鹏举,应在岳飞的名和字上各取一个字,我看就叫鹏飞吧!” 就在贺鹏飞出生的这一年七月,与贺龙同生死、共患难十五年的关向应在延安病逝,为了纪念挚友,贺龙与薛明将儿子贺雨生的名字改为了关向应所取的贺鹏飞。 按说半百得一独子,贺鹏飞应该是被贺龙捧在手心、含在口中,不过以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对独子贺鹏飞却并不骄纵,把儿子贺鹏飞培养成了一个肯吃苦、爱学习,富有同理心和大义的人。 即便打仗时忙着打仗,解放后忙着建设国家,但贺龙对子女的教育和历练是几乎不缺席的,从小贺鹏飞的衣服都是用贺龙的旧军装改的,哪怕到北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后,贺鹏飞的衣服也都是打满补丁。 儿子上初中时踢足球把腿摔骨折了,贺龙没给他走后门,非让贺鹏飞打着石膏去上学,并且不准许儿子坐自己的专车,只到街上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接送他上学校。 1963年9月,贺鹏飞第一次报考清华失利,他本想请父亲出面帮帮忙,结果贺龙拒绝了:“要想实现人生理想,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努力,再没有第二个途径。” 第二年贺鹏飞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入学一年后便入党了,与父母同样成为了一名的共产党员。 虽说大多数元帅的孩子们也是像贺鹏飞这样艰苦朴素地成长起来的,但他们并不是没有放肆放纵的条件。 与贺家行成最鲜明对比的就是林家,同样是元帅家庭,同样是一个独子,林帅家的独子可不如贺鹏飞那样听话省心,林帅独子小名老虎大名林立果,对于这个儿子,林彪虽严但身体不好,几乎全是叶群照管。 叶群与薛明是中学同学,性格却是天差地别,薛明对儿子爱但不溺爱,叶群不仅溺爱儿子而且控制欲也极强。 在叶群的操作下,林老虎不上学了就可以到空军任空军司令部办公室秘书,空军司令吴法宪甚至把空军的指挥大权也交给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 哪怕都生在元帅家庭,人生也有着大相径庭的走向,贺鹏飞幸运地成为了贺龙与薛明的孩子,贺龙为人仗义磊落,薛明性格坚毅勇敢,他们悉心培养的儿子也不愧为贺家的儿子。 总说“虎父无犬子”,但真有“虎父”又有“虎子”的家庭实在是少之又少,林家二虎折戟沉沙,贺家的“虎父无犬子”才真难得。 林家如日中天,贺家和贺鹏飞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刻。 那时贺鹏飞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了,比他大一岁的林立果化名吕果在空军呼风唤雨,而贺鹏飞得改名换姓为吴亮在津沪间的货船上劳动。 周总理知道后才派人送他回了学校,那时候他就算患病也没法就医,陈老总仗义执言贺鹏飞才被送去医院治病。1969年贺龙病逝后,一家人相隔万里,遍地零落。 直到贺龙平反,贺鹏飞才调到了中国机械进口公司北京分公司工作,无论是在甘肃还是北京,当工人还是任副科长,贺鹏飞始终谨遵父母的教诲,认真工作,为国家奉献出最大的努力与热情。 真艰难:“瓦良格”号的功臣 贺鹏飞进入部队的时候已经31岁,最青春的年华里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诋毁和屈辱,但就是那段艰辛的日子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对国家和党建立了绝对的忠诚。 贺鹏飞进入总参装备部后为了尽快弥补被耽误的青春时光,拼了命地学习和工作,1984年他出任总参装备部部长,积极开展新武器装备技术的引进和合作,使得这个项目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1988年贺鹏飞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他出任海军副司令员,分管装备建设工作;1994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当今天人们骄傲地调侃我国强大的海军“下饺子”时,无人知晓的是往回倒退至贺鹏飞来海军的年代,海军上下的生存发展之艰难。 这是一支忍辱负重的军队,他们在最寂寞最艰苦的地方守护着祖国,却常常被人们遗忘,根本得不到重视,没有人会想到说去宣传报道海军的情况、去关心关注海军的发展。 对于军人而言,个人的名与利可以是身外之物,但国家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要眼睁睁看着一些小国强占我国四十多个岛屿的时候,怎么能不愤怒、怎能无动于衷? 但情况确实是艰难的,到2000年,海军军费还不到一百亿美元,比不过美国日本、比不过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但那已经是多年来最高的一次了。 在那一段时间里,海军连一艘护卫舰都弄不出来,作为海军副司令的贺鹏飞命令自己一定要想出办法来解决中国海军的困境。 “要那个干什么呀?哪有钱造啊?” 张召忠曾在一次谈话中激愤地聊到当年海军与航母发展的困苦,没有人愿意批航母这个耗费巨大的项目,海军从司令员到普通官兵都处处受气,说到“忍耐了十几年”时,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喷涌而出。 1987年当海军司令员准备就建设航母编队向总部首长作一次汇报会议时,并没有一个首长出席。 仅时任总参装备部部长的贺鹏飞代表总部首长,率总参装备部等相关部门领导参会,1995年已经出任海军副司令的贺鹏飞向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黄平涛传达了一项指示:到黑海造船厂考察“瓦良格”号航母是否有购买价值。 但当黄平涛回国后,他们收到了一句话:“今后不要再提造航母的事了”。 为了航母,海军上下几乎每一个人都忍辱负重了十多年,张召忠是那群为了国家和海军的发展忍辱负重中的一员,所以他才会如此的激动、如此的感慨。 但他比贺鹏飞幸运,到贺鹏飞为了海军鞠躬尽瘁心脏病发的那个夜晚,“瓦良格”号仍在黑海上晃荡,他没能亲眼看“瓦良格”号抵达大连港,没能看到焕然一新的辽宁舰,他的生命停止在了56岁的那一年,那一年的中国海军仍在寂寞地、坚强地探索着腾飞之路。 “为了国家,为了军队,我拜托你,一定要把它(航母)买回来!” 苏联解体后,苏联在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还有条完成度为67.3%的航母“瓦格良”号待处理,由于政府当时并没有打造航母的计划,贺鹏飞冒险提出一个想法,去香港找人把“瓦格良”号买回来。 这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要做也只能贺鹏飞去做,于是他找到在香港经商的徐增平,说服他把“瓦格良”号买回来,又经由华夏证券前董事长邵淳不惜丢掉职务,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瓦格良”号买回了国。 “瓦格良”号以及促成“瓦格良”号到中国来的功臣们,之后又历经百般磨难,1999年7月的一个清晨,拆除了武器和动力系统的“瓦良格”号终于上路了,但“瓦良格”号还未出黑海,土耳其政府禁止“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这是由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瓦良格”号到中国的必经之路,本来预计两个月的航程“瓦良格”号最终走了两年八个月。 他们都说:“贺鹏飞一句话胜似红头文件”,因为他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只有他敢想、他敢提、他敢做,但这哪是轻而易举的,少有人能懂他的辛苦与艰难。 还好有人说了句公道话:“贺鹏飞是位有担当、有抱负的领导人,为了中国的长远国防及海洋权益与战略,哪怕冒政治风险,也要作出正确决定”。 因为身份和职位的特殊,贺鹏飞渐渐远离了有关“瓦良格”号的相关事务,但他对中国航母的贡献以及他所说的话永远地刻在了中国国防发展的史册中,在海军腾飞强大的今天更为振聋发聩: “这是个中华民族唯一的机会。因为以前不会有人买给我们,以后也不会有!这是唯一的机会,如果错过,我自己都不会原谅自己!” 真悲壮:壮志未酬,白发送黑发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将如何度过今天?” 当终点即将抵达的时刻,很多人是早有意识的,他们提前做好告别、安排后事,然后躺下,平静安详地或痛苦挣扎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也有人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的前一刻才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就要这样匆匆结束了,但也只能这么结束了。 贺鹏飞是怎样度过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夜晚的呢?他在准备着自己的军装,他在准备他开会要用的一些东西,他在上闹钟,他说我明天要早起啊,我明天要开会,这个会议是我来主持的…… 2001年3月28日,贺鹏飞去世的那个夜晚,他仍在家中做着第二天工作的准备,没想到就在那个晚上他的心脏病突发了。 贺鹏飞去世的那个夜晚,“瓦良格”号仍在黑海上荡着;贺鹏飞去世的四天后,在中美撞机事件中,中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海空卫士王伟牺牲。 贺鹏飞56岁去世的时候,他85岁的母亲薛明仍在世,这位坚毅的女性经历过黑暗的中年丧夫后,竟然还要遭受晚年丧子的悲痛,命运何其不公,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为何要光顾这么忠诚、无私的一家人? 薛明在葬礼上摸着儿子的脸颊念:“咱们再也不用这么累了,再也不生病、不会这么苦了”。 老母亲短短的几句话足以窥见,为了事业,贺鹏飞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1997年,出席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观礼团的海军代表是贺鹏飞,而也是在那一年贺鹏飞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相当于绝症的心脏病。 但他自始至终没有一刻停止过工作,仍然是早早地7点便出门,然后披星戴月地归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有人都应该记住,承载着中国航母畅航的,不仅仅有一朵朵浪花,还有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其中一位是贺鹏飞将军,56岁时倒在了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