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6年的秋天,太原城里弥漫着一股子火药味。 石敬瑭盯着案几上的地图,手指在燕云十六州的位置上来回摩挲,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位后唐的河东节度使正面临一个要命的抉择——要么等着被老板李从珂弄死,要么找个够硬的后台搏一把。 这场景活像现代职场里被逼到绝路的打工人,只不过他玩的可是掉脑袋的游戏。 李从珂这哥们儿做事够绝,先是一纸调令要把石敬瑭调离经营多年的老巢,又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他"面如死灰,难当大任"。这哪是职场pua,分明是要把人往死里整。石敬瑭心里门儿清,五代十国这年头,皇帝轮流做,今天你砍我,明天我砍你,他老丈人李嗣源不也是这么上位的? 契丹人耶律德光正愁没机会南下打秋风,听说中原有个节度使想找他帮忙,乐得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两边使者来回跑了几趟,谈的条件让后世史官直嘬牙花子——四十五岁的石敬瑭要管三十五岁的耶律德光叫爹,还得把燕云十六州当见面礼。这操作搁现在就好比公司副总为了上位,认竞争对手当干爹,还把公司核心专利打包送人。 要说石敬瑭完全没别的路子走也不尽然。当年他老丈人李嗣源造反时,也没见找外族帮忙。可这老兄偏偏选了最窝囊的法子,不仅认爹,还让整个后晋朝廷对契丹称臣。每年光孝敬"父皇"的岁币就得三十万匹绢帛,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这哪是认爹,简直是请回来个活祖宗。 燕云十六州一丢,中原王朝算是把裤腰带都解开了。从北宋到明朝,四百多年间多少将士为了夺回这块地抛头颅洒热血。赵匡胤攒了一辈子钱想赎买回来,结果契丹人收了钱不认账。赵光义带着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被辽军打得坐着驴车逃回开封,这画面想想都心酸。直到明朝朱元璋派徐达北伐,才把这把钥匙重新揣回兜里。 石敬瑭这个"儿皇帝"当得也够憋屈。每次耶律德光派人来视察工作,他都得穿着孝服出城迎接。朝廷里那些读书人背地里没少戳他脊梁骨,有个叫桑维翰的大臣甚至公开说这是"辱没先人"。最讽刺的是,他费尽心机保住的皇位,传到他侄子手里就被契丹人一脚踹翻了。这出戏演了十一年就草草收场,比他认的"父皇"在位时间还短。 五代十国那会儿像石敬瑭这样借外族兵力的军阀不在少数,可像他这么豁得出去的确实独一份。后唐庄宗李存勖当年也跟契丹勾肩搭背,但人家该翻脸时就翻脸,该干仗时绝不含糊。石敬瑭倒好,直接把身家性命都押在契丹人身上,这操作就像为了躲债把房产证押给高利贷,结果利滚利越欠越多。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石敬瑭本想着借契丹的力渡过难关,没想到给中原王朝挖了个天坑。他可能到死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当了皇帝,却活得像个孙子。那些年进贡的绢帛要是用来养兵,说不定能练出支横扫天下的铁军。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有些选择一旦做下,就得被后人念叨上千年。 要说石敬瑭完全是个混蛋也不公平。那会儿中原乱得跟一锅粥似的,今天称帝明天掉脑袋的大有人在。可偏偏就他落了个"儿皇帝"的骂名,这事儿找谁说理去?就像现在公司里背黑锅的总是老实人,会哭会闹的反倒活得滋润。历史评价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谁让你把事儿做得这么绝呢? 本文只是休闲娱乐,不会及任何商业用途,假如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