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7月3日晚上,美国众议院以微弱的四票优势,强行通过了特朗普主导的《大而美法案》。当天深夜,华盛顿的电话线和社交媒体像炸开了锅。特朗普在“真理社交”上发了一句:“我们赢了,他们输了。” 没有解释谁是“我们”,也没说清“他们”到底是谁。但华尔街明白了,硅谷明白了,北京也明白了。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财政法案博弈。它是一场对内重构、对外对抗的宣战书——一场特朗普式的豪赌。他赌的不是别人,是整个美国的财政未来。他赌美联储会继续撑下去,赌全球不会抛售美债,赌中国不会接住这个球。可这次,中国接得很稳。 那晚之后,IMF的分析师加班加点,亚洲市场一片沉默,欧洲央行在内部会议上拿出了2020年疫情的紧急语言。原因很简单:这个法案不是单一的减税,它是对全球资本秩序的挑衅,是特朗普政府对“去美元化”趋势的正面回应。 先说这法案里最狠的一刀——全面取消新能源补贴。这不是简单地砍预算,而是直接掐住了特斯拉的命门。电动车、清洁能源、可再生项目,统统冻结,资金流向转向传统能源和军工。 马斯克气疯了。 这个曾经力挺特朗普2024连任的科技狂人,公开发文称:“这不是财政政策,是自我毁灭。”他知道自己被特朗普“过河拆桥”了。SpaceX也被点名要“引入竞争”,军方合同被重新分配。 美股第二天开盘,新能源板块跳水,军工板块冲高。市场已经读懂了:谁是赢家,谁是弃子。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直接给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未来10年新增赤字3.4万亿美元。这不是开玩笑,这是在已经接近债务极限的天花板上再砸一个洞。而特朗普政府对此的回应是:“我们会赢得更多投资。” 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早已在做去美元化的准备,本币结算系统正在悄悄运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全球超140个国家。你在越南、伊朗、阿根廷都能看到人民币账户在企业账本上活跃。 这时候,美国却在用法案去榨干自己最后一点财政信用。这不是重建,是透支。 特朗普的算盘是,把大企业、军工、传统能源绑在一条船上,然后用限制投资、技术封锁的方式加速与中国“脱钩”。他以为这样能逼制造业回流,逼中国让步,逼全球继续信任美元。 但他低估了中国的韧性,也低估了中国的准备。 中国早就在布局核心科技自主化路线。无论是芯片、AI、航空发动机,还是新能源、绿色金融,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依赖西方技术和资本的“世界工厂”。 而特朗普法案里那些所谓的“限制中国科技公司投资”,在国内根本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因为这些公司早就把海外投资作为备选项,不是主战场。 真正的战场,是供应链。 特朗普在法案中加入了对中国企业设限、对在华美企课税、鼓励制造业回流等条款,妄图用税收杠杆撬动中美产业链。但现实是,这种策略已经在2020年之后试过了,效果极其有限。 苹果没走,特斯拉反而加码了上海工厂。 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而是靠完整的基础设施、工程师红利和政策执行效率。特朗普不懂这一点,他只懂政治筹码。 他知道,只要世界还愿意买美债,美国就可以继续印钞、发债、借钱过日子。这场游戏的核心不是预算,而是信心。 但信心不是空气,它是结构性力量的结果。而现在,美国结构已经开始松动。 美联储已经陷入进退两难:降息会刺激通胀,升息会压垮债务支出。CBO预测每年光是利息支出就要破万亿,这不是财政政策失控,这是财政政策失语。 而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美债的“最大买家”。近三年来,中国对美债的持仓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美元持仓被转化为黄金储备与战略资源投资。这不是情绪反应,而是精确判断。 对中国来说,特朗普的这份法案不是威胁,而是信号。 信号一:美国正在通过内部政策转向外部对抗。 信号二:美元信用极限正在逼近。 信号三:中国必须加速自立自强,扩大国际朋友圈,推动多边货币体系。 而就在法案通过的第二天,7月4日,中国与伊朗签署了长期本币结算协议,人民币正式进入中东能源支付系统。这一步,重了。 特朗普想用“大而美”重塑美国制造,但现实是,他把美国财政推上了不归路。 他想用对华打压重塑地缘格局,但中国已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对手。 这一次,中国不再回应挑衅,而是用行动指出答案。不是嘴上说不买美债,而是身体力行地减少依赖。不是抗议新能源封杀,而是加码技术自立。 而马斯克的愤怒,不过是一个信号——连美国最具创新力的人都开始怀疑这艘船的方向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美国人民会不会醒来?全球资本还会不会继续相信“美债无风险”?特朗普的下一步会不会是更激进的贸易战?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如果这只是第一步,那第二步会是什么? 你怎么看?特朗普这场“财政豪赌”会不会砸穿地板?美债还能撑多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