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加沙停火谈判传出关键动态:以色列媒体披露哈马斯已原则同意美国提出的停火方案,包括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等核心条款,这一“低头”姿态让外界看到冲突缓和的可能。但面对哈马斯的妥协,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表态却释放出强硬信号,这场持续已久的冲突是否能真正迎来终结,仍充满变数。 哈马斯的妥协并非主动退让,而是多重压力下的现实选择。历经长期军事打击,其兵力与装备储备已严重消耗,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加剧,民众对停火的诉求日益强烈。更关键的是,多哈暗杀事件后谈判陷入僵局的背景下,哈马斯明确表示“准备以积极态度研究任何提案”,实质上是向斡旋方释放让步信号,同意将人质释放与以军撤军等议题分阶段推进 。这种姿态打破了此前双方围绕“先撤军还是先释人”的死结,为协议落地创造了基础。 然而,以色列的回应却延续了强硬立场。内塔尼亚胡在联大演讲中明确划下红线:“在人质获释、哈马斯解除武装前不会停止行动”,甚至发出“释放所有人质,否则追杀到天涯海角”的警告 。这一态度背后,既有国内政治的考量——右翼势力对“妥协换停火”强烈反对,也有战略目标的执念:以色列始终将“彻底削弱哈马斯军事能力”作为核心诉求,即便哈马斯同意释人,其对“解除武装”的具体执行仍存疑虑,尤其担心哈马斯借停火期重组力量。 更深层的分歧还藏在协议细节中。参考此前谈判框架,双方在撤军范围、边界缓冲区设置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哈马斯要求以军完全撤出加沙并恢复2023年10月前的边界状态,而以色列坚持停火后仍需驻扎边界地区,甚至要求将缓冲区加宽至2公里 。此外,“全部人质”的界定、巴勒斯坦囚犯释放名单等争议点,都可能成为以色列拖延或重启军事行动的借口。 国际社会的施压则为停火增添了外部推力。联合国大会上,多国代表对内塔尼亚胡发言集体离场抗议,法国、西班牙等国公开谴责以色列行动,美国也罕见转向,特朗普明确表示“绝不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并预言“和平协议很快达成”。这种舆论与外交压力,与以色列国内的战争疲劳形成呼应,成为牵制以军持续行动的重要因素。 目前来看,哈马斯的妥协为停火打开了窗口,但以色列是否“住手”仍取决于三重条件:人质释放的实际进展、哈马斯缴械的可验证性,以及美国等盟友的施压强度。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更多是谈判策略与政治表态,但持续冲突已让以色列承受巨大的国际代价与资源消耗。若哈马斯能实质性推进人质释放,且国际社会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色列或可能逐步收缩军事行动;反之,任何环节的破裂都可能让局势重回战火。 哈马斯的“低头”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和平仍需跨越信任鸿沟与利益博弈。在这场“以打促谈”的博弈中,以色列的选择不仅关乎加沙的命运,更将深刻影响中东地区的未来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