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21世纪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刷手机,上班摸鱼,地铁里闭眼听播客,感觉一天下来四肢没动,脑子倒像被“信息炸弹”轰成了渣。可这么多信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啥用?朋友圈看一圈,发现朋友晒娃的晒娃、炫饭的炫饭,倒是没咋见过哪个说“我今天新掌握了一门技能”——总觉得我们脑袋里装的,不是知识,是“电子榨菜”。有几个人敢拍胸脯说,自己扛得住这信息流,对自己的表达能力真正满意?写点东西,非得折腾半天,搜半宿资料,最后憋出来的也像屎壳郎推球——看着有模有样,一捅就散。这背后,到底是我们懒,还是世界太快?信息都有了,为啥表达还难如登天?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普通人如何在“电子榨菜”时代找回表达的尊严,把输入变输出,不做“曲库播放器”,要做“唱歌歌手”。 信息大潮眼下呼啸而过,有人高举“表达自由”大旗,觉得互联网是舞台,人人都有麦克风;有人则一脸懵,材料一搜,“百度知道”十年如一,AI写稿千篇一律,写出来的玩意儿就像是从大白菜地里抛出来的萝卜——个个长得一样,没一个带点土。你方唱罢我登场,知乎、豆瓣、小红书,到处是“被动输入”选手,人人都在追热点,结果一追就是一地鸡毛。有人说表达难,是没平台、没人带、没时间;可有人偏偏不认这个邪,每天用微信备忘录写字,地铁里记录灵感,聊天时琢磨讲法。两派争起来,气氛一度剑拔弩张一边觉得“写作练表达”是白日梦,一边又有人靠持续输出,搞成了“自来水达人”。这年头,到底是“表达”先富带后富,还是“输入”成了普惠噩梦? 打开我们的日常,其实戏都藏在细节里。刷短视频算输入,逛公众号算输入,群聊八卦也算输入,甚至单位领导搞个“思想提升”座谈会,大家磕瓜子、瞎听——这种“被喂饭”的输入多得头皮发麻。问题是,这些东西,真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吗? 有朋友说自己从小作文渣,到现在能写小红书、发公众号,还不靠“模仿大法”。刚开始,都写不顺、词都憋得脸红。后来逼自己,每天写点。地铁里写早饭心得、厕所里记午餐琐事,总算把思维的“肌肉”练出来点儿。她的体会是光看不写,一年下来只是资讯搬运工。只有试着拆解、自己动手琢磨,才算正儿八经“会表达”。 也有另外一波人,嘴上说得动听“啥写作、啥表达?那都是有闲人的专属,把时间拿来看电视剧多舒坦!”以前有同事加班累成狗,连续三天狂补网剧,到头来鸡零狗碎地两句“人不能累着”“活着就行”。再看写作达人,哪怕只写200字,也能说个头头是道,最后居然靠输出接活、涨粉丝。这差距,还真不是光靠“信息洪流”就能抹平的。 说到说和写的本事,不就是“多读多想多写”那套老黄历吗?可老实说,谁没试过?区别只在于,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人咬牙坚持,最后通过“结构化”——比如“是什么、为啥、怎么办”,反反复复把笔头磨顺、思路拉直,表达这把锄头才算趟出地来。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表达就是个手艺,啥时候练,啥时候见效,不要怕出丑,哪有比‘没说清’更丢人的?” 你以为信息时代人人都是演讲家?错!大部分人“输入”食物链最底层——早上九点微信刷八百条消息,晚上九点记得个寂寞。表面上社交网络风生水起,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爆款文案制造机”,但真动手,一下笔全是别人的语气、句式、主题,就跟“复印机”似的。长此以往,连自己的风格都丢了。想说个实在点的事儿,张嘴发现嘴皮子打滑,手到键盘两个字“卡壳”。 有网友自嘲,自己表达能力像“过期方便面”——看着能用,开封一尝全是糊味。明明小时候语文老师每周抓写周记,长大后,却变成“看到题目脑瓜疼”。还有人信誓旦旦说“只要资料搜得好,写啥都能掰扯两句。”结果,成了“复制黏贴大师”,字数顶天踩地,灵魂是空气炸的。 反表达阵营的逻辑很牢靠现在的世界已经够吵了,再添点表达有啥用?短视频能看会就行,发朋友圈谁不是用点表情包、文案现成抄。等哪天真有话要说,照猫画虎式地抄模板,老实说又不是丢人现眼。但,真轮到自己有事情要说时,却发现嘴瓢脑卡文案空。于是只好口头调侃“表达无用”,其实是给懒找了个冠冕堂皇的说法。 但真相往往扎心。你以为表达不过就是写点鸡汤朋友圈、发几段吐槽微博?NO!现实社会告诉我们——会表达,比你想象的牛多了。举个身边例子小王做销售,原先开会就做和事佬,啥都点头,客户一问就“嗯嗯啊啊”,回头就吃挂。结果有一天他咬牙写个汇报,每段分“是什么、为啥、怎么办”,再加点自己亲身故事,竟然被领导夸“条理清楚、懂反思”。后来碰到大客户,敢主动说想法,签单从“垫底”冲到前三。人家硬是靠练表达,改变了命运。 还有大学员分享“我原来是小透明,写200字都痛苦。后来每天逼自己扯点鸡毛蒜皮写一写,聊村里支书、写家里打麻将,时候长了,写成了校园新媒体小头头。”更有意思的是,表达好的,有机会说清自己的长处,合作里资源聚拢,表达=展示=机会。不会表达,关键时刻连片自我推销的词都想不起来,只能眼瞅着机会打水飘。 所谓“结构化”写作,就是给思路装条高速路用最简单的“是什么、为啥、怎么办”,啥主题都能理清。你吐槽同事也好,写年终也罢,不用拖拖拉拉、慌里慌张。只要坚持,经年累月下来,再不会有人质疑“表达这玩意有啥用”。怎么练?不必抱怨没平台、没人带、没时间。随便用手机记,想到啥写啥,晚上十分钟,再理理顺。别小看这个习惯,一年两年,输入变输出,表达反成“下意识肌肉”。东北话“啥时候练啥时候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 伏笔早埋下——有些人等机会才表达,有些人通过表达主动创造机会。差距就差在“你选一万次,不如动手写一遍”。谁也别嘚瑟,懒惰和无能一直喜欢扮成深沉,假装“我不说不等于不会”。 表面上,表达这股热浪像被掐断了阀门。一部分人闷头办公桌,觉得练表达是“自嗨型”技能,正事忙都忙不过来,哪来那么多工夫练习?有朋友说,家里有娃要带,公司领导天天画饼,回家累瘫沙发上还能憋点啥?写点东西,反而成了奢侈。 尤其是“完美主义”附体,非得等自己有天赋、写得妙笔生花再出手,结果是越拖越怕开口;有些人练一段时间发现没啥立竿见影的大变化,直接放弃“写了俩月,没人点赞没人说明我天生无缘写作。”更有网友受打击“AI都能写,轮到我还练个啥?反正写出来都千篇一律,没灵魂还不如不写。” 现实是,“输出焦虑”像迷雾,谁都想走捷径,可真正把表达搞成“肌肉记忆”的,终归凤毛麟角。分歧悄悄加深反方阵营不断“打鸡血”式鼓吹“没意义”,主张“佛系躺平”;正方却主打长期主义,“练写作像健身,管一天两天没效果,顶住一年,绝对质变”,谁也说不到谁头上。 这个阶段最狠的障碍,不在于能不能坚持,而在于有没有勇气“忍受一开始的丑陋”你写第一遍觉得辞藻匮乏,写第二遍觉得语法都死了,写到第十遍,你发现逻辑线自带路由,无论啥事儿都会“自动导航”。表达能力,正是这么练出来的——不是没人带、没时间,是你没迈第一步。 话都说到这份上,咱们也别抖机灵了。你说表达这玩意儿没啥用,那你大可以选择继续沉默,眼睁睁看着身边人靠写点啥、说两句,逐渐混成团队C位、朋友圈风向标。你说信息时代啥都能搜、AI啥都能写,省事省心。但请牢记“复制粘贴写天下,表达能力丢大海。”如果真信那套“懒得输出,不如停一停”的道理,估计眼下连思考的力气都省了。 “表达无用论”最大的问题就是主业不精副业也没影。你放弃表达,就等于给未来封死一扇窗。别总怪“没平台、没人带”,自带BGM的时代,靠的是持之以恒的输出,而不是坐等指路明灯照你前行。都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偶尔夸奖下那些锲而不舍的表达党,其实是提醒咱们会说、会写,比啥都赚。 敢问各位你们真觉得写作、表达,就是有闲人的“无用功”?等AI真把一切都替咱干了,咱们还能剩下点啥“不可替代性”?要真信了“表达不重要,信息够用就行”的邪,不就是活成了新时代的背景板?你心里服吗?还是说,看到身边那些“敢输出、敢折腾”的人逆风翻盘,只能默默地“柠檬精”一下?表达,是技能,还是笑谈?你会怎么做?等着信息喂饭,还是反手来一记“自来水输出”?评论区见高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