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70万份营养午餐,里头有多少掺了‘不安’的调味剂?” 雅加达湿热的街头,有年轻人在边抗议边刷着招聘软件——一种虚构的希望,另一种无处安放的焦虑。他们嘴上喊的是“毒药”,实际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在吃饱以后,不用在工地或者送外卖卷一辈子。 普拉博沃戴着将军式的威严,挥手一召,几十号官员坐满会议厅。掌声像机器在响,8.47%的贫困率被高举,失业率跌到4.67%,小数点在空气里都冒着胜利的泡。经济增长目标不温不火,一下子拉到8%,像是“及格生”突然想搏个全校第一,敢不敢接招,大家心知肚明。 官方通讯社喜气洋洋,GDP、投资、出口,“三剑客”开道。领导们觉得只要环境稳、外资来、产业多元,数据自然飙升。但是,数据能不能递到马路边,那得问那些刚毕业、又无正式工作的年轻人。光是青年失业率,翻出来就是11.2%,正式工还不到一半。失业的不是数字,是范、Adi、Putri,一个个等着把青春卖个好价钱。 工厂缺200万技能工,年轻人说:“培训?学校教的东西,和老板要的技能根本不沾边。”只要去看看路边上那些兼职送餐的小电驴——他们每个人都是体制下的漏网之鱼,官方成绩单没他们的名字。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失业率爆到8.5%,后来疫情又添堵。那时候没人信数据,现在大家只能和数据做对比自我安慰。变好?是的。但离人们想象的“好”还差得远。 汽车工业,普拉博沃又拿出来说事。1.2万亿盾预算,亩地已经备用。上世纪90年代搞的“蒂玛尔汽车”,满心期待,结果玩成组装,技术还是别人的。经济危机拍下来,这个工程就变成尘封相册里的政治笑话。今天,还赌国产车,没人敢打包票。 财政刺激50万亿盾,补贴、基建齐飞。而共享经济——800万人没统一保障,一纸医保想给司机加点盔甲。大家都明白,这事要真落地,才算“关心”民生。不然又是喊嗓子的面子工程,一个人一份饭,吃出了肚疼的社会新闻。 营养午餐,表面派了14亿份到穷孩子手里。现场却有学生举横幅,把免费餐食喊成“毒药”。230起肠胃不适,不是小病,是背后混乱和截留。钱到哪了,饭到啥样,没人盯得住。现场300学生,压根不奢望政府听他们讲道理。 经济那些漂亮的图表,可以让一座城市高耸。但雅加达平地上,抗议的人却越来越熟悉。不是头条里那种示威,而是真实的不满。年轻人要的是参与,不是教条。营养午餐可以吃,工作机会也想吃,可等来的只是上面的指令,一纸计划,几句口号。 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各路专家,全在算概率。投资不进、营商环境排第七十三、欧美资本撤退,全球经济的烂摊子没给印尼镀金。过去做梦平均每年5%的增长,眼下让人不敢喂太多希望。外头风声正紧,里头还在讨论“效率优先”,听起来像是困在上世纪的“强人逻辑”。 普拉博沃强势出击,呼唤效率。老百姓却在想“有没有人陪我商量”。公共政策不带民意,不透明不公开。民调摆在那:只有42%人觉得政府透明;年轻人信任度才38%。大家更关心数字公平、环境保护、网络权利,而不是又一个经济数字。 一年的示威、失业、教育困局。在官方眼里是“可控的小插曲”,可现实里已经成为埋在地底的爆破筒。民调如水,压不住温度。 印尼几十年“强人惯性”,总觉得指令就能管住人心。政策出台时,几乎没人问普通人愿不愿意、能不能有发言权。经济数字好看,不代表有人真的过得好。 普拉博沃到底是改革者还是另一种“强人”?失业率还在、青年抗议不断、政令上不沾民意。数据可以化妆,但民心一旦崩掉,谁都补不上。 十字路口上,印尼选择的不是更高的GDP,而是更低的权力距离。谁愿意让底层声音也有名字?谁敢在数字后面加一点人的温度? 空气潮湿,学生头顶的标语染上酸涩的阳光。没人敢断言下一个变革会是谁,但这个国家,总该有人替年轻人的愤怒找个出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