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迁与《史记》:黄河哺育的史学巨匠与千古绝唱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司马迁与《史记》:黄河哺育的史学巨匠与千古绝唱

发布日期:2025-11-21 05:55 点击次数:116

古老的黄河流域,堪称中华民族的“英才摇篮”。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与思想家司马迁,就诞生在黄河中游的龙门地区。

提起龙门,那是个满是诗意与传奇色彩的地方。黄河像一条奔腾的黄龙,从龙门北边呼啸着向南流淌。河的左岸是龙门山,右岸是梁山,两座山夹着湍急的黄河水,对峙的样子像一道天然的门,地势格外险要,传说只有神龙才能飞跃过去,所以得名“龙门”。更有意思的是,相传这个龙门是大禹治水时为疏导黄河开凿的,因此也叫 “禹门口”。司马迁幼年时,就在龙门西南的左冯翊夏阳城南(也就是现在陕西韩城县芝川镇)生活,一边种地放牛,一边读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启蒙基础。到了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六岁的他跟着父亲司马谈来到了当时的京城长安。那时的西汉王朝,早已进入了国力强盛的鼎盛时期。

司马谈的远祖世代都担任史官,只不过在他之前的几代,家族史官的传承曾中断过一段时间,直到他这一代,才又被召进京城担任太史令,而且一当就是三十年,直到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太史令这个官职,主要负责编写国家史书。司马谈学识渊博,懂天文、通历法,还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他写过一篇重要的学术论著《论六家要旨》,对先秦时期主要的学术流派做出了很有见地的分析。当时国家史书已经多年没人编撰,汉朝建立以来,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也没人记录,司马谈看在眼里,心里便立下志向,要写一部完整的史书。为此,他从构思框架到搜集史料,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还亲自动笔写了部分篇章。后来司马迁编写《史记》,正是从司马谈的这些努力起步,司马谈也为《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司马迁从小就得到了父亲的直接培养。十岁时,他已经读了大量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的书籍,之后又开始钻研古文著作,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这些经典,他都一一研读,没有遗漏。靠着勤奋刻苦的学习,他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二十岁那年,怀着远大的抱负和对祖国的深厚热爱,司马迁开始了一场走遍全国的漫游,实地考察历史遗迹。

他从长安出发,先来到汨罗江畔,专程祭奠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地方;接着登上九嶷山山顶,瞻仰了舜帝的墓地;之后向南登上庐山,考察大禹当年疏导九江的历史情况。到了东南地区,他亲自前往大禹会合诸侯、论功行赏的会稽山,还探寻了传说中的“禹穴”。在吴地,他参观了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故城,不禁感叹 “宫室盛矣哉”(这里的宫殿真是宏伟啊)。随后,他经过韩信的故乡淮阴,渡过淮河、泗水,来到鲁国都城曲阜,瞻仰了孔子的庙堂,对孔子兴办教育、重视礼义的遗风充满了敬仰。之后,他又在历史上战争频繁的齐、鲁、梁、楚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一带)游历。最后,向西来到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魏国都城大梁(旧址在现在河南开封西北),实地察看了信陵君驾车迎接侯嬴的夷门,不由得感慨:信陵君 “名冠诸侯,不虚耳”(名声在诸侯中排第一,果然名不虚传啊)!之后,他才回到了长安。

回到长安没多久,司马迁担任了郎中一职。这个官职虽然不高,却让他有机会多次跟随汉武帝外出巡游。他曾向西走到崆峒山(现在甘肃平凉县西边),向东登上泰山,攀上碣石,一直到海边;向北走出长城,直达九原(现在内蒙古五原县附近)。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他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地区,一直到了昆明,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了真切的了解。正是通过这一次次长期的游历,司马迁开阔了眼界,接触了普通百姓,考察了众多历史遗迹,还广泛搜集了各种史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从西南出使回来时,已经是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司马迁赶紧赶到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周南(现在洛阳附近),去见生命垂危的父亲。司马谈拉着他的手,流着眼泪叮嘱他:“无忘吾欲论著矣”(不要忘了我想要编写史书的心愿啊),让他继续完成自己没做完的事业,承担起编撰史书的重任。说完这句话,司马谈就去世了。

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公元前 108 年),三十八岁的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官职,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的便利,摘录前代的史书,以及皇家石室、金匮中收藏的国家图书典籍;同时,他还走访了解历史情况的人,订正和补充史实。到了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司马迁主持了当时的历法改革,制定出了 “太初历”,紧接着就开始动笔写《史记》。那时的司马迁四十二岁,正是思想成熟、适合潜心著书的黄金时期。

可没料到,就在他动笔后的第七年(天汉三年,公元前 98 年),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奉命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的军队与匈奴重兵连续作战十多天,最终因为兵力悬殊、箭用完了又没有援兵,兵败后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到朝廷,一些大臣趁机落井下石,纷纷说李陵的坏话。司马迁对此很不平,他认为李陵虽然战败投降做得不对,但他艰苦奋战,杀伤了大量敌军,立下了显著功劳,投降也是出于不得已;而且从李陵平时的为人来看,他肯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当时汉武帝问司马迁对李陵事件的看法,司马迁就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汉武帝。没想到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是故意诋毁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还为李陵的投降找借口,于是下令把司马迁关进监狱,到了第二年,又把他送进蚕室,处以宫刑。

遭受宫刑对古人来说是极大的耻辱,司马迁后来在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几乎是声泪俱下地诉说了自己的痛苦和悲愤:“我因为替李陵说句话就遭遇这样的灾祸,不仅被乡里人嘲笑,还玷污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祭拜父母的坟墓呢?就算过了一百代,这耻辱也只会越来越深啊!”“每次想到这份耻辱,我就会冷汗直流,把衣服都浸湿。” 但对编写史书这份事业的执着,让他没有消沉下去。他想到古往今来很多圣贤都是在遭受挫折后没有气馁,反而发愤图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志向,于是下定决心活下去,“就极刑而无愠色”(即使承受极刑也不怨恨),继续完成这部能流传千古的巨著。出狱后,司马迁又担任了中书令,他凭着 “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要弥补之前受辱的过错,就算被杀一万次,也不会后悔)的精神,发愤著书。到太始四年(公元前 93 年),五十三岁的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空前的历史巨著。大概在这之后不久,这位中国史学界的 “启明星” 就离开了人世。而他的这部著作,直到汉宣帝时,才由他的外孙杨恽公开发行。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48% 据平台数据,付费转化率高的内容付费比例设置主要在50%~80%,可结合您内容的实际情况,将付费线设置在合适位置,以获得更高收益

《史记》最早的时候叫《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记》之前,史书的体例要么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编年体”,比如《春秋》;要么是按地域范围记载的 “国别史”,比如《国语》《战国策》。而《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 “纪传体” 体例,后来从《汉书》一直到《清史稿》,所有的正史都有 “纪” 有 “传”,毫无例外地沿用了《史记》开创的体例。而且《史记》记载的不是某一个朝代的断代史,而是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横跨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总字数达到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根据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的记载,他当时看到的《史记》有 “十篇缺,有录无书”(十篇内容缺失,只有目录没有正文)。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是一百三十卷,和原书的篇数一致,这是因为汉元帝、汉成帝时期的褚少孙等人后来陆续把缺失的部分补全了。

可能有人会问,《史记》里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分别是讲什么的呢?其实它们各有侧重:“本纪” 是按时间顺序记载历代帝王的政绩和言行的大事记,从五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是全书的总纲;“表” 是用表格的形式记录错综复杂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 “本纪” 和 “列传” 的补充,又分为年表、世表、月表三种 —— 年表是按年份编排的,比如《六国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世表是因为有些年代太久远,没办法按年份记载,比如《三代世表》;月表只有《秦楚之际月表》,因为楚汉相争就几年时间,事件变化太快,按年份记不足以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书” 是专门记载某一方面历史的专题史,比如《天官书》专门记录天文星象,《河渠书》专门记载河流和水利情况。“世家” 主要记载王侯封国的历史,比如《越王勾践世家》《留侯世家》。“传” 则大多是各类人物的传记:写一个人物的叫 “专传”,比如《淮阴侯列传》;写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的叫 “合传”,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把性格、经历相似的人物放在一起写,不管他们是不是同一时代的,叫 “类传”,比如《游侠列传》;此外还有 “附传”,就是在主要人物的传记后面附带记载相关人物。另外,“列传” 里还有一部分是记载我国少数民族,或者与汉朝有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情况的,比如《东越列传》《匈奴列传》。这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史记》完整的体系。而且司马迁不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融入自己的观点,还常常在每篇文章的末尾,用 “太史公曰” 的形式,以简洁的语言写下自己的评论,也就是史论。

司马迁编写《史记》,可不只是为了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他更想通过历史现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总结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在两千年前,一位史学家能提出这样的目标,他的见识是非常了不起的。当然,因为当时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他很难得出完全准确的结论,但这并不影响《史记》的价值。作为一部史书,《史记》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司马迁对史料严肃谨慎的 “考信” 精神,以及忠实于史实的 “实录” 态度。他拿到大量调查来的文字材料后,会认真分析、核实,去掉虚假的内容,保留真实的史实;他不因为一个人成功就只说优点,也不因为一个人失败就全盘否定,更不趋炎附势去无根据地歌颂权贵,也不隐瞒坏人坏事或者缺点错误。比如他很敬仰孔子,但对孔子在《春秋》中不顾事实、随意评价当代人物和事件的做法,照样提出了批评;对于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既写了刘邦深谋远虑、豁达大度、善于用人的优点,也生动地刻画了刘邦身上无赖的一面。正因为如此,《史记》才成为一部流传千古的 “信史”(真实可信的史书)。

在《史记》里,还能清晰地看到司马迁的进步思想和鲜明的爱憎之情。比如他刻画了靠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实现“完璧归赵” 的蔺相如,歌颂蔺相如 “先国家之急”(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的高尚品德;他用满腔热情赞美爱国将领李广,对于李广得不到朝廷重用,最后因为不愿受辱而自杀的结局,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于生活在百姓中间,“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说话算数、做事果断,承诺了就一定兑现,不惜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摆脱困境),却又“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不夸耀自己的能力,不好意思宣扬自己功劳)的游侠,司马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对于那些把皇帝的意志当成法律的酷吏,他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对礼贤下士、不嫌弃地位低微之人的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十分喜爱和敬仰,在《魏公子列传》里,他连用了四十七个 “公子” 来亲切地称呼信陵君,其实就是把信陵君和当时那些身居高位、傲慢待人的权贵做了鲜明对比。

更难得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既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又描写了精彩的历史场面。他笔下的“火牛阵”“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垓下之战” 等内容,既是对历史情况的真实记录,又有着文学创作的精彩,既有具体的场面描写,又有鲜活的人物形象,直到现在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所以鲁迅先生才会评价《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说它是史学著作中的巅峰之作,又是一部没有韵脚的《离骚》(像《离骚》一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历来为《史记》做注释的人有很多,最有名的是“三家注”,也就是南朝刘宋时期裴骃的《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的注释一开始都是单独刻印的,到了北宋时期,才和《史记》原文合在一起,附在相关正文的后面。现在我们常用的标点本《史记》,是中华书局根据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重新整理、分段、加标点而成的。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史记》不仅被中国人民珍视,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司马迁坚持不懈、发愤著书的精神,以及他留下的《史记》,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