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没有那些海外物资,二战的历史真的会彻底改变吗?每次听到有人把美国援助说成是拯救苏联和中国的关键,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那些在冰天雪地里死守阵地的士兵,那些在工厂里日夜赶制坦克的工人,难道他们的付出就轻飘飘一句“靠外援”带过了吗? 苏联在战争中失去了两千七百万人,整整一代人消失在战火里。他们的工厂造出了十万辆坦克,天空中飞过十四万架自己生产的飞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破碎的生活,是工人们饿着肚子坚持生产的决心。当莫斯科郊外的炮火连天时,第一批海外物资还在大西洋上缓慢航行。当斯大林格勒的士兵用身体挡住德军进攻时,他们手里拿的是国产的莫辛纳甘步枪,吃的是黑面包和土豆。 关于物资援助的具体情况,根据记载,海外提供的装备包括七千余辆坦克和一万多架飞机。这些物资确实帮上了忙,特别是汽油和卡车对后勤很重要。但仔细算算就会发现,这些只占苏联自己产量的很小一部分。就像给一个已经吃饱的人再加块点心,有它不错,没它也不会饿着。最关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百分之九十六的武器都来自苏联自家工厂。 想想看,一个能年产两万辆坦克的国家,真的会因为没有外来援助就崩溃吗?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是西伯利亚调来的援军和莫斯科民兵守住了防线。当坦克工厂被迫迁往乌拉尔山区时,工人们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里露天装配坦克。这些可不是靠海外援助能解决的问题。 战后关于物资归还的谈判也很有意思。明明说是援助,却列出了一长串还款清单。就像邻居在你家着火时借了个水桶,火灭后却要你赔个新的一样。最后这笔账算了几十年,直到新世纪才彻底结清。 看看现在有些人的说法,仿佛当年那些牺牲和奋斗都不重要,全靠海外物资才扭转战局。这种论调就像在说,一棵参天大树能长高全靠别人浇的那几杯水,却忘了树根在泥土里扎得有多深。实际上,正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抵抗侵略的长城。 你觉得呢?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看看那些在泥泞中坚守的普通人,而不是把功劳都归于远方的援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