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亲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开国战功无敌传9世13王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豫亲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开国战功无敌传9世13王

发布日期:2025-08-19 11:52 点击次数:90

清朝初期设有八位佩戴铁帽的亲王,他们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建国元勋,这八位王爵之所以称作“铁帽子王”,是由于他们的爵位具备三大特殊之处,其地位稳固,无法被剥夺,并且拥有额外的政治特权,还有优厚的经济待遇。

爵位可以世代相传而无需每一代都降级,例如雍正的弟弟果亲王允礼去世后,他的儿子弘曕继承的是郡王头衔,而不是亲王头衔,假如是铁帽子王爵位,即使相隔几代也会直接继承亲王爵位。

其二,薪酬方面需要大幅提高,薪酬白银达一万两,米俸也有一万斛。

第三,王府属于铁帽子王,可以世代传承,不会断绝;如果不是铁帽子王爵位,或许几代之后爵位会逐渐降低,到那时就没有资格住进王府了。例如乾隆皇帝的十七弟永璘,到了嘉庆朝,他的皇兄嘉庆帝把原本属于和珅的府邸赏赐给了年纪最小的弟弟永璘,让他作为庆郡王的王府(后来变成了庆亲王的王府)。然而永璘离世之后,其子绵愍接续了郡王封号(后来被剥夺);等到奕劻继承爵位时,爵位已经贬低为辅国将军,自然无法再居住在宽敞的王府之中。

因此奕劻继承爵位没多时,就遵从圣旨搬去王府旁边琦善原先的宅邸安家,

而次年,道光帝第六子和硕恭亲王奕䜣便搬到了原庆王府居住。

“铁帽子王”这个称呼并非自满清建国之初就存在,而是始于乾隆四十三年。那一年,乾隆皇帝在重新确立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爵位的同时,对宗室内部所有世代传承的爵位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且将他们最初的封号予以恢复,只是和硕庄亲王的爵位没有返还,随后将这一做法确立为固定制度。

乾隆钦定的清初“八大铁帽子王”成员里,有个情况比较特别:其余七位爵位世袭罔替,身份爵位固定不变,唯独把多罗信郡王恢复为和硕豫亲王,这对信郡王的后代而言是极大的荣耀;此事缘何如此?

01始于战功开国诸王之最

多铎出生于万历四十二年,其母为太祖皇帝的第四位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乃乌拉部尊贵的公主,十二岁时嫁与努尔哈赤,生育三子后稳固了大妃身份,备受太祖皇帝的喜爱

太祖爱屋及乌自然对阿巴亥所生三子,极其宠爱。

多铎作为最年幼的嫡子,自然更加受到太祖皇帝的偏爱。

天命五年(1620年),多铎年纪尚小,仅七岁,就已经被授予和硕额真的称号;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铎的年龄达到了十三岁,随即被赐予贝勒的爵位,成为天命年间“四小贝勒”的成员,这个群体在地位上仅次于“四大贝勒”。

多铎的亲哥哥多尔衮比他大两岁,两人都没有成就功勋,不过他们和同母的哥哥阿济格共同掌管着两黄旗。

要明白如今战功卓著的大贝勒代善(太祖的第二个儿子)身居“四大贝勒”的排名,其实也仅仅负责统领一个旗队而已。

如此,便可见太祖皇帝对多尔衮、多铎兄弟二人的偏爱程度。

就在那一年,太祖皇帝离世,他的亲生母亲阿巴亥被迫追随他入葬,紧接着皇太极便继承了汗位。

天聪二年,也就是1628年,多铎当时才十五岁,已经跟随着新任大汗皇太极一同踏上战场,去征讨蒙古的多罗特部落,因为立下了战功,皇太极便赐予他和硕额尔克楚呼尔贝勒的封号。

第二年多铎陪从皇太极再度起兵,攻打明朝。于广渠门一役,多铎打败明军;途经蓟州期间,又重创明军。

天聪五年,多铎跟随皇太极一起参与了大凌河之战。

天聪六年,皇太极亲身统兵征讨蒙古察哈尔王林丹汗,多铎同行,斩杀并俘虏敌人超过一千人。

天聪八年,皇太极带兵进攻宣府,多铎陆续攻下龙门、朔州,到大同后,明军被打得狼狈逃窜。

下一年多铎又与皇太极一同攻打明朝,多铎领兵从广宁出发,打败了祖大寿(吴三桂的舅舅)的军队,斩杀敌人数以万计。第二天又攻占了台一,带领部队返回广宁。取得如此丰功伟绩,皇太极亲自到怀远门五里地迎接多铎。

多铎排行阿巴亥三子末位,却以作战勇猛著称;提及多尔衮,人们常联想到他骁勇善战且足智多谋,实际上多铎在战场上表现,较之兄长多尔衮更为出色。

多铎凭借卓越的军事成就,在崇德元年皇太极登基称帝之际,他和同母兄弟多尔衮均被册封为亲王,分别获得豫亲王与睿亲王的爵位;而多铎的长兄阿济格,虽然也是同母所生,却仅被授予郡王的头衔。

这一年,多铎年仅23岁。

在被封为亲王的同时,皇太极命多铎掌管六部之一的礼部。

那一年,他陪从皇太极再度出征,目标直指朝鲜,多铎在位于南汉山城的地方,将朝鲜的支援部队彻底击败。

崇德三年,多铎因罪被降为贝勒爵位。

崇德五年三月,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决意臣服大清,皇太极派遣多铎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前往相迎,于途经锦州和杏山之际,明军发动追击,多铎将明军击溃。

崇德六年,多铎参与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等人的锦州城围攻行动。皇太极指示多铎在塔山与杏山地带布置埋伏,以拦截明军。多铎未令皇太极失望,成功使明军遭遇毁灭性打击;这一战果直接改变了松锦战役的走向。紧接着,多铎联合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对松山发起攻势,将洪承畴率领的一万余人困守在城内,持续围困达半年之久。

崇德七年三月,多铎率军攻陷松山,并且生擒了洪承畴,锦州城守将祖大寿随即归降清朝,多铎因屡建战功,被重新赐予豫郡王的封号。

崇德八年皇太极离世时未留下遗嘱,多铎鼓动其同母兄多尔衮争夺帝位,以承继大统;与多尔衮激烈对抗争夺皇位的是皇太极的长子,同样战功卓著的肃亲王豪格,他不仅获得镶蓝旗的支持,还拥有皇太极亲自统帅的两黄旗的拥护,双方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经过深思熟虑,多尔衮决定采取迂回策略,他主动提议让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也就是庄妃所生的福临,来继承皇位。

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担任辅政叔王,多尔衮的主张获得了多数人的赞同。随后福临即位,多尔衮逐渐由辅政叔王转变为摄政王,全面掌控了大清的实际权力。

而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的同母弟多铎,便是多尔衮最大的依仗。

顺治初年,多铎伴随两位同母兄长一同开赴山海关,促使吴三桂归附清朝,他剃去头发表示臣服。吴三桂和多铎兄弟三人合并时,麾下已有十八万精锐部队。当李自成撤离北京的消息传来后,这年四月三十日,多铎与阿济格迅速率军追击,最终抵达山西境内。

这年十一月,多铎重新获得亲王头衔,同时被授予定国大将军的封号,随后带领军队向南方进发。

多铎带领明降将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起初计划平定南方地区,可是大顺军已经向东越过黄河,多尔衮就立刻命令多铎带兵赶往潼关附近;第二年正月,多铎的部队攻占了潼关,并且迅速率军抵达了山西西安。

完成任务后多铎再次率兵南下,继续完成平定东南的任务。

多铎带领军队抵达河南,迅速征服了那里的一半地区;在河南的战斗中,多铎的军队屡次取得胜利,传来了接连不断的胜利消息。

中原地区平定之后,顺治二年的四月,多铎带领军队攻陷了扬州城,紧接着又攻下了镇江和南京。

南京收复之后,多铎等人将南明弘光帝捉拿,明潞王、淮王也前来投降。

支持浙江以及浙西一带,全部在清军的控制之中。

江浙地区安定之后,多铎便向朝廷上书,建议在那片区域构建健全的官吏网络,以南京为核心,周边各关键地点均需部署八旗军队驻防,确保稳定。紧接着多铎又领军向南方推进,到了十月,他带着弘光皇帝以及伪太子等被俘人员返回京城。顺治皇帝亲临南苑,隆重欢迎多铎,并将他加封为和硕豫德亲王。

顺治四年,多铎取代郑亲王济尔哈朗,担任新的辅政叔王之职,并获进一步加封辅政叔德豫亲王;此时的多铎,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多尔衮。

然而顺治六年,多铎染上天花后去世,终年36岁,正值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黄金时期。

如果多铎还活着,多尔衮大概很快就能在兄弟的扶持下,取代顺治帝当上新的皇帝。

然而多铎一死,多尔衮便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顺治七年年底多尔衮在外出狩猎时也去世了,顺治帝得以亲政。

顺治八年,多尔衮被顺治帝挫骨扬灰,阿济格被削爵处死。

多铎此前已经去世,因此暂时没有受到波及,然而到了顺治九年,他终究因为和多尔衮是同母兄弟的缘故,还是降为郡王爵位;康熙十年,多铎被追封为多罗豫通郡王。

02信郡王爵位传五王

多铎去世之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多尼接替了豫亲王的爵位。多尼是由多铎和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所生的孩子,而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文皇后的亲兄弟索诺木的女儿,也就是说她是孝庄的侄女。多尼是在崇德元年诞生的。

顺治六年(1649年),多尼14岁时承袭豫亲王爵位;

顺治八年,多尼的爵位转为和硕信亲王,他改管正蓝旗的事务,但实际上他的部下还是镶白旗的部下。

顺治九年,因为父亲被降为郡王的缘故,多尼便被降为信郡王。

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多尼23岁开始上战场杀敌立功。

多尼的勇武不如父亲多铎,但也取得过一些战场上的胜利,然而他只在战场上待了短短两三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就因病去世了,终年26岁,死后被追赠多罗信宣和郡王的称号。

乾隆四十三年,被追封为豫亲王。

多尼病逝后,他的次子(侧福晋王氏所生)鄂扎承袭信郡王爵位,

顺治十八年,鄂扎仅七岁,便继承了郡王的爵位,康熙十四年,也就是1675年,鄂扎二十一岁,被封为抚远大将军,他带领清军去征讨反叛的蒙古察哈尔布尔尼,布尔尼的父亲是阿布鼐,他是皇太极贵妃娜木钟和察哈尔林丹汗所生的儿子,娜木钟在林丹汗去世后,又嫁给了皇太极,并为皇太极生下了一儿一女。

图海将军为鄂扎副将,跟随一起出征。

与布尔尼先后交手三次,对方均告失利,最后布尔尼仅率三十人狼狈败退。

就这样鄂扎平定察哈尔叛乱,立下了大功。

此战之后鄂扎被委派负责宗人府的工作,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自率军征讨噶尔丹时,鄂扎也参与其中,在康熙的亲弟弟恭亲王常宁的部队里任职;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再度亲自率军征讨噶尔丹时,鄂扎再次随行,这次他是紧随康熙身边,负责统领正白旗的军事事务。

康熙四十一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被追封为和硕豫亲王。

鄂扎离世,康熙并未让其子继承王爵,而是选派多铎的第三个儿子董额,来接替信郡王的爵位。董额起初获得贝勒的封号,康熙十三年时被任命为定西大将军,目的是征讨王辅臣,当时王辅臣在吴三桂起兵的三番之乱中参与其中,但董额长时间未能攻占平凉城;康熙十五年,康熙命令大学士图海前往平定王辅臣,并将董额改任为固山额真,要求他完全服从图海的指挥。

康熙十六年二月,董额被削掉了贝勒爵位;

康熙四十二年,在侄儿鄂扎去世后,承袭信郡王爵位。

不过董额在郡王身份上仅仅维持了三年就离世了,董额离世之际,鄂扎的第五个儿子德昭年纪尚小,仅有七岁,康熙还是决定让德昭接续信郡王的爵位。

雍正二年,德昭25岁时被授予宗人府左宗正一职。

雍正五年,德昭奉命管理三旗都统事务。

乾隆二十七年,德昭病逝,终年63岁,被追谥为和硕信悫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被追封为和硕豫亲王。

03恢复和硕豫亲王爵位

德昭一共生了十九个儿子,不过乾隆皇帝没有让德昭的后代继承王位,而是下旨指定多铎的第五个儿子多尔博的第四代孙,这个人原本被过继给多尔衮做继承人,后来承袭了和硕睿亲王的爵位如松承袭信郡王爵位。

乾隆十一年,如松获封为辅国公,乾隆二十年被任命为散秩大臣,在乾清门任职。与众多宗室子弟不同,如松受到乾隆的器重,陆续担任了镶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要职;乾隆二十七年,他继承了信郡王的爵位,后来又相继出任都统、兵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务。

乾隆三十五年病逝,年仅34岁。

按照规矩在乾隆四十三年时如松理应获得和硕豫亲王的追赠称号,不过乾隆又将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重新恢复,并且多铎的第五个儿子也被封为亲王多尔博为多尔衮嗣子,所以如松的儿子淳颖承袭和硕睿亲王爵位;而如松便被追封为和硕睿恪亲王,与豫亲王一系便没有关系了。

如松之后,是德昭第十五子修龄继承多罗郡王的封号,乾隆四十三年时开始正式承袭和硕豫亲王的爵位。乾隆之所以让多铎重新获得和硕豫亲王的封号,是因为乾隆觉得多铎是在众多开创基业的王公中,立下过最为卓著的战功。既然已经恢复了多尔衮的王位,多铎理所应当也应当被恢复和硕亲王爵位。

他们的后代理应继承和硕豫亲王的封号,修龄的正妻来自显赫的富察家族,是富察.傅文的女儿。傅文或许不为多数人熟知,但若提及傅恒,众人定会感到熟悉,他是孝贤纯皇后的亲弟弟,其实傅文是傅恒的亲兄长。傅文凭借军功被封为一等承恩公,他的儿子明瑞也是乾隆年间知名的将领。

如此便可见,修龄嫡福晋的出身有多显赫。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修龄非常疼爱自己的正妻,五个儿子都是正妻富察氏所生。

而且修龄五子中有三子承袭了王爵,这是怎么回事呢?

乾隆五十二年修龄离世,其子裕丰接替王位。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在京城发动叛乱,趁嘉庆帝不在都城之际,攻打紫禁城。裕丰的部下中,竟然有人参与一同造反,嘉庆帝因此剥夺了裕丰的王爵。

嘉庆十九年,嘉庆帝让裕丰的三弟裕兴来承袭王爵。

裕兴品行不端,荒唐至极,竟在嘉庆皇帝驾崩之际,对府中婢女施暴,该婢女不堪受辱,最终上吊身亡。道光皇帝闻讯勃然大怒,本欲将裕兴立刻正法,幸得皇太后出面说情,道光才赦免了裕兴的死刑,但决定将其幽禁三年;王爵的爵位自然也保不住了,转由修龄的第五个儿子裕全继承。道光二十年,裕全去世,朝廷追赠他谥号和硕豫厚亲王。

裕全离世之后,他的第二个儿子义道接续王爵,在任职期间担任过内大臣、左总正等职务;同治七年,义道因病去世,获得追赠和硕豫慎亲王的称号;义道去世后,他的大儿子本格继承王爵,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先后担任内大臣、左总正等要职;光绪二十四年,本格因病去世,获得追赠和硕豫诚亲王的称号。

义道并无亲子承袭王爵,所以便由其嗣子懋林承袭王爵;

民国二年懋林去世,年仅22岁,其子端镇承袭王爵。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