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姐马来西亚当月嫂8年,临走时东家给她7000,回家后:看看背包夹层里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大姐马来西亚当月嫂8年,临走时东家给她7000,回家后:看看背包夹层里

发布日期:2025-10-09 14:25 点击次数:136

声明: 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部分细节经过文学化处理,人物均为化名。

"你疯了吗?这么多年的积蓄全部寄回家,现在身上就剩这点钱怎么办?"

"我没疯,是时候回去了。"

刘大姐握紧手中的机票,望着窗外吉隆坡的夜景。八年了,该回家了。

01

刘春花今年五十岁,河南商丘农村人。

八年前,她做出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决定——独自一人来到马来西亚当月嫂。

那时候家里的情况实在太难了。

丈夫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儿子刚结婚没多久就有了孩子,一家人的生计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

村里有人介绍说,马来西亚那边需要月嫂,工资是国内的好几倍。

"春花,你真的要去那么远的地方?"邻居大婶拉着她的手,眼里满是担忧。

"不去不行啊,家里等着用钱。"

当时的刘春花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去就是八年。

初到吉隆坡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她差点想要打退堂鼓。

好在中介公司安排的第一个雇主是华人家庭,男主人陈志明是第三代华人,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陈志明家住在吉隆坡的中档社区,两层小楼,花园整洁。

陈太太刚生了二胎,是个男孩,大女儿已经五岁了。

陈志明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工程师,收入还算稳定,但在吉隆坡这样的城市,养活一家四口并不轻松。

"刘姐,我们家条件一般,可能没有那些富人家待遇好,你别嫌弃。"陈志明第一次见面就很诚恳地说。

刘春花摆摆手:"我就是来干活的,有地方住就行。"

陈家给她安排的房间在一楼,虽然不大,但干净整洁,还有独立卫生间。

陈太太产后身体虚弱,情绪也不太稳定,经常半夜哭泣。

刘春花每天晚上都要起来好几次,给孩子换尿布、喂奶,安抚陈太太的情绪。

"刘姐,你歇会儿吧,我自己来。"陈志明心疼地说。

"你明天还要上班,我来就行。这是我的工作。"

刘春花的手脚麻利,做事认真。她不仅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还主动承担了一些家务活。

陈太太坐月子期间,她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营养汤,还会根据陈太太的口味调整。

一个月的合同期满后,陈志明主动提出续约。

"刘姐,我们商量过了,希望你能继续留下来。工资可以再加一点。"

刘春花本来打算到期就换个雇主,毕竟其他家庭可能工资更高。但看着陈家的情况,她心软了。

"行,我再待一段时间。"

这一待,就是八年。

在这八年里,刘春花几乎成了陈家的一份子。

她看着小男孩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了活泼的小学生,看着大女儿从天真烂漫的幼儿园孩子变成了懂事的中学生。

她教会了孩子们说简单的河南话,孩子们也跟着她学会了包饺子。

陈志明夫妇对她也很好。每年春节,他们都会包红包给她,还会买机票让她回国探亲。

但刘春花每次回国的时间都很短,最多一个月就赶回来。

"家里人不催你多待几天?"陈太太问。

"他们理解,我在这边工作不容易。"

实际上,刘春花心里清楚,陈家需要她。

这些年来,陈志明的建筑公司生意时好时坏,有时候几个月都接不到项目,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定。

她的存在,让这个家庭能够正常运转。

刘春花每个月的工资是3500马币,按当时的汇率,相当于人民币七千多元。

这在马来西亚算不上高工资,但比在国内打工强很多。

她几乎没有什么花销,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每个月都会寄回国内3000马币。

"刘姐,你对自己太苛刻了,该买的还是要买。"陈太太看她穿的衣服都是很便宜的地摊货,忍不住劝她。

"够用就行,钱留着有用处。"

这八年里,刘春花寄回家的钱累计有二十多万人民币。

儿子用这些钱在县城买了房子,孙子上了好的幼儿园,丈夫的腰病也治好了。

但她自己却过得很节俭。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日。

她很少出门,除了偶尔跟其他中国月嫂聚聚,大部分时间都在陈家度过。

陈志明夫妇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刘姐,你这样太辛苦了。"

"习惯了,闲着反而不自在。"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陈家对月嫂的需求在减少。

去年开始,陈志明就暗示过,如果她想回国,他们完全理解。

但刘春花舍不得这个家,也舍不得这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直到今年春节回国探亲时,六岁的孙子拉着她的手说:"奶奶,你能不能不要再走了?我想让你每天都在家。"

那一刻,刘春花的心彻底软了。

回到马来西亚后,她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孙子马上要上小学了,需要有人接送;儿媳妇工作忙,家里确实需要她。

而且,这些年存下的钱,已经够家里用一段时间了。

最重要的是,她想念家人了。

八年来,她错过了太多:孙子的第一声"奶奶",第一次走路,第一天上幼儿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她都只能通过视频通话参与。

"我决定了,这次回国就不再出来了。"刘春花在电话里跟儿子说。

"妈,你想好了吗?那边的工资比国内高这么多..."

"想好了。钱赚得再多,人不在家有什么意思。"

02

做出决定后,刘春花开始为回国做准备。她需要跟陈志明一家好好告别,也需要处理一些在马来西亚的事务。

最难的是如何开口跟陈志明说这件事,这个家庭已经习惯了她的存在,孩子们更是把她当成了家人。

"陈先生,我有件事想跟你商量。"那天晚上,孩子们都睡了,刘春花主动找到陈志明。

"什么事,刘姐?"

"我想...想回国了。"

陈志明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我猜到了。这些年你为我们家付出太多,是该回去陪陪家人了。"

"对不起,我知道这样有点突然..."

"不用道歉,刘姐。说实话,我们早就该让你回去了。你已经为我们家奉献了八年,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

陈志明的理解让刘春花既感动又愧疚。她知道,没有她在,陈太太要兼顾工作和家庭会很辛苦。

第二天,陈太太知道这个消息后,眼圈立刻红了。

"刘姐,我真的舍不得你。这些年来,你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

"我也舍不得你们,但是没办法,家里需要我。"

"我理解,我也是当妈妈的人,知道家人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家庭的气氛都有些沉重。孩子们得知刘奶奶要走,都很难过。

"刘奶奶,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八岁的小男孩明明眼里含着泪。

"奶奶会经常给你们打电话,有机会也会回来看你们。"

"那你能不能不要走?"

刘春花抱着孩子,眼泪也忍不住掉下来。

陈志明见状,蹲下来跟儿子说:"明明,刘奶奶的家人也需要她,就像爸爸妈妈需要你一样。

我们要祝福刘奶奶,不能自私地留住她。"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为了给刘春花送行,陈太太特地请了假。她们一起去逛街,陈太太坚持要给刘春花买几套新衣服。

"刘姐,这些年你都没有好好买过衣服,临走前让我们表达一下心意。"

"不用了,我有衣服穿。"

"必须买,就当是纪念品。"

在商场里,陈太太精心为刘春花挑选了几套适合她年龄的衣服,还买了一些护肤品和保健品。

"这些太贵了,我用不着。"

"用得着,女人不管多大年纪都要好好保养自己。"

那天晚上,陈家为刘春花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告别晚餐。陈志明还特地买了一瓶红酒。

"来,我们为刘姐八年来的辛勤付出干杯!"

"也为我们一家人的友谊干杯!"

餐桌上,大家有说有笑,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些不舍。

"刘姐,这些年来,你不仅是我们的员工,更是我们的家人。"

陈志明举着酒杯,郑重地说,"如果没有你,我们这个家不会有今天的幸福。"

"陈先生,你太客气了。这些年我在你们家也很开心,你们把我当家人看待,我很感激。"

"以后你就是我们永远的家人,无论什么时候,这里都是你的家。"

孩子们也纷纷表达了对刘奶奶的感谢和不舍。

大女儿甚至偷偷写了一封感谢信,在晚餐时读给刘春花听。

"亲爱的刘奶奶,感谢您这么多年来对我们家的照顾。

您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只是生活技能,还有做人的道理。您总是那么勤劳、善良、有耐心。

我长大后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好人..."

听着孩子稚嫩的声音,在场的每个人都红了眼眶。

同在吉隆坡工作的几个中国月嫂也来为刘春花送行。她们大多数都认识好几年了,平时会互相照应。

"春花,你这一走,我们又少了一个姐妹。"

"你们也要保重身体,有机会都回国看看。"

"我们会的。你回去后好好享受家庭生活,不要再这么累了。"

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刘春花开始整理自己的物品。

八年来,她的东西并不多,主要是一些衣服和日用品,还有孩子们给她画的画、写的小纸条等纪念品。

她把这些珍贵的回忆都小心翼翼地收好,准备带回国内。

03

临别前的最后一天,刘春花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准备早餐。这已经成了她八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厨房里,她熟练地煮着白粥,煎着鸡蛋,切着水果。

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自然,仿佛明天她还会在这里。

"刘姐,今天你就别忙活了,我们出去吃。"陈太太走进厨房。

"最后一天了,让我再给你们做一次早餐吧。"

陈太太看着她忙碌的身影,眼泪又忍不住掉下来。

早餐时,气氛格外温馨。

孩子们都起得比平时早,要珍惜和刘奶奶在一起的最后时光。

"刘奶奶,我舍不得你。"明明撒娇地靠在刘春花身边。

"奶奶也舍不得你们,但是分别是为了更好的重聚。"

上午,陈太太陪着刘春花做最后的购物。

她们去超市买了一些马来西亚的特产,准备带回国内给家人尝尝。

"刘姐,这些椰子糖你家孙子肯定喜欢。"

"还有这个咖喱粉,你可以带回去做咖喱给家人吃。"

陈太太细心地为她选择着各种特产,就像为自己的亲姐姐准备一样。

下午,陈志明提前下班回家。他说要亲自送刘春花到机场。

"陈先生,不用麻烦你了,我自己打车去就行。"

"怎么能让你一个人去机场?我们是一家人,当然要送你。"

晚饭后,离出发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刘春花把行李都收拾好了,主要是两个大箱子和一个背包。

陈志明走到她面前,手里拿着一个信封。

"刘姐,这是给你的一点心意,请你一定要收下。"

刘春花打开信封,里面是7000马币现金。

"这太多了,我不能要。"她急忙推辞。

"刘姐,这些年来你为我们家付出太多,这点钱算什么?"

"我拿工资的,这是我应该做的。"

"工资是工资,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回国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钱,就当是我们借给你的。"

陈太太也在一旁劝说:"刘姐,你就收下吧。这些年来,你帮我们省了多少钱?

如果请钟点工,请保姆,花费会是现在的好几倍。"

"而且你对我们的好,不是钱能衡量的。"陈志明诚恳地说。

"孩子们生病时,你比我们还着急;我工作不顺心时,你会安慰我;太太产后抑郁时,你日夜照顾...这些都是无价的。"

在他们的再三坚持下,刘春花最终还是收下了这笔钱。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钱,更是这个家庭对她八年来付出的认可和感谢。

"那我就收下了,以后有机会我再还给你们。"

"什么还不还的,就当是给你的养老金。"

临出发前,孩子们都跑来抱刘春花。

"刘奶奶,我们会想你的。"

"奶奶也会想你们。你们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我们会的。你也要保重身体。"

一家人开车送刘春花到吉隆坡国际机场。

一路上,大家都有些沉默,只有广播里轻柔的音乐在播放。

到了机场,陈志明帮她搬行李,陈太太帮她办手续。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在安检口前,到了真正告别的时候。

"刘姐,保重!"

"你们也保重!有什么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

"我们会的。你到家后记得报个平安。"

最后的拥抱格外用力,仿佛要把八年来的情谊都凝聚在这一刻。

过了安检后,刘春花回头看了一眼。

陈一家还站在那里,向她挥手告别。那一刻,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飞机起飞后,刘春花透过舷窗看着越来越远的吉隆坡,心情五味杂陈。

八年的异国生活即将结束,她即将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在飞机上,她闭上眼睛,回想着这八年来的点点滴滴。

有过思乡的痛苦,有过语言不通的困扰,有过思念家人的煎熬,但更多的是温暖的回忆。

陈家的每一个人都给了她家人般的温暖。

陈志明的正直善良,陈太太的体贴关怀,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这些都是她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六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踏上祖国的土地那一刻,刘春花激动得浑身颤抖。

儿子一家早就在机场等候。看到久别的母亲,儿子红着眼眶上前拥抱。

"妈,您辛苦了。"

"不辛苦,能回家就好。"

六岁的孙子有些害羞,躲在爸爸身后偷偷看着奶奶。毕竟分别这么久,孩子还需要时间来适应。

"豆豆,快叫奶奶。"儿媳妇推着孩子。

"奶奶好。"孩子怯生生地叫了一声。

刘春花心疼地蹲下来轻抚着孙子的头:"豆豆长这么高了,奶奶以后天天陪你。"

一家人开车回到县城的新家。这是用刘春花这些年寄回来的钱买的房子,装修得很温馨。

"妈,这是专门给您准备的房间。"儿子带她参观新家。

房间里的陈设都是按照她的喜好来安排的,床上还放着一套新买的四件套。

"太好了,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桌上摆满了刘春花爱吃的家乡菜,每一道都是儿媳妇精心准备的。

"妈,您尝尝,看看我做的菜合不合您的口味。"

"好吃,都好吃。"刘春花一边吃一边夸赞,"还是家里的味道好。"

饭后,她开始整理行李。这些行李里装着的不仅是她的物品,更是八年来的回忆。

04

回到家的第三天,刘春花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不用再每天五点起床准备早餐,不用担心雇主家的大小事务,她终于可以真正放松下来。

上午,她陪孙子在小区里玩耍。这是她八年来第一次能够这样悠闲地陪伴家人。

"奶奶,您会一直在家吗?"豆豆仰着小脸问。

"会的,奶奶以后都在家陪你。"

"那太好了!我的同学都有奶奶陪,现在我也有了。"

看着孙子开心的样子,刘春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下午,她和几个老姐妹聚在一起,分享这些年来在马来西亚的经历。

"春花,你这些年真是不容易。"

"都过去了,现在能回家陪家人,我很知足。"

"那边的生活怎么样?"

"挺好的,雇主一家人都很好,把我当家人看待。"

刘春花从包里拿出手机,给她们看陈家孩子们的照片,讲述着那些温暖的回忆。

"看得出来,你在那边过得很开心。"

"是的,虽然辛苦,但很充实。"

傍晚时分,刘春花回到房间,准备彻底整理一下行李。

她要把在马来西亚的东西都妥善安置,开始全新的生活。

她先打开了两个大箱子,里面主要是衣服、护肤品和一些纪念品。

陈太太给她买的那几套新衣服被她小心地挂在衣柜里,那些护肤品也被整齐地摆放在梳妆台上。

孩子们给她画的画被她装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每一张都是珍贵的回忆。

接下来,她开始整理随身的背包。

这个背包陪伴了她八年,里面放着最重要的物品:护照、身份证、银行卡,还有陈志明给她的那7000马币。

她把钱拿出来,准备第二天就去银行兑换成人民币。

这笔意外的收入,可以给孙子买些好东西,也可以补贴一下家用。

正要合上背包时,她的手无意中摸到了背包侧面一个小小的拉链。

"咦,这个拉链我怎么从来没注意过?"

刘春花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是一个很隐蔽的夹层,从外面几乎看不出来。

她疑惑地想,这个背包用了这么多年,怎么从来没发现过这个地方?

她试着拉开那个小拉链,发现里面确实有空间,而且似乎还有东西。

手指伸进去一摸,触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还有什么软软的,像是纸张。

门外突然传来孙子的喊声:"奶奶,快来看电视!动画片开始了!"

"马上就来,豆豆。"刘春花应了一声,但手却没有停下动作。

她屏住呼吸,将那些神秘的物品一件件取了出来,轻轻放在床上。

当她看清楚眼前的东西时,整个人如遭雷击般愣在原地。

她张大了嘴巴,眼睛瞪得滚圆,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首先摸到的是一个硬硬的小盒子,大概有火柴盒那么大。

紧接着,她又摸到了几张折叠得很整齐的纸。

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东西取了出来。

那个小盒子是深蓝色的绒布包装,看起来很精致。

打开后,里面躺着一条细巧的金项链,链子上还吊着一个小小的金质吊坠,吊坠上刻着"福"字。

刘春花看着这条项链,完全愣住了。

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东西,更不知道它是怎么出现在自己的背包里的。

她又展开那几张纸,第一张是一封信,用中文写的,字迹工整清秀,明显是陈太太的笔迹:

"亲爱的刘姐:

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你已经平安回到了家。

这条项链是我和志明特意为你准备的,上面的'福'字代表我们对你的祝福,希望你回国后一切都好。

这些年来,你不仅是我们的月嫂,更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有些事情,我们一直没有告诉你,但现在你已经离开了,我觉得应该让你知道。

还记得你刚来我们家的第二年吗?

那时候志明的公司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连续几个月都没有项目,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房贷还不上,孩子们的学费也交不起,我甚至一度想要卖掉房子。

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会偷偷哭泣,你总是安慰我,说'天无绝人之路,一定会有办法的'。

你不仅没有因为我们发不出工资而离开,反而主动提出暂时不要工资,还把你自己的积蓄借给了我们。

当时你说是'借',但我们都知道,以我们那时的情况,这笔钱很可能要很久才能还上。

可你依然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那是你准备寄回国内给家人的钱啊!

正是因为有了你的帮助,我们才度过了那个最困难的时期。

志明后来重新找到工作,公司的情况也慢慢好转,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在我们最需要帮助时伸出的援手。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想要好好报答你,但你总是拒绝我们的好意。

你说拿工资就够了,不需要额外的感谢。可是我们知道,有些恩情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你知道吗?明明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你。

那次他发高烧,医生说必须立即送到医院,是你背着他跑下楼,拦下出租车。

在医院里,你一夜没睡,寸步不离地守着他。

还有大女儿,她现在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都是你教的。

她经常跟同学们说,她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奶奶,教会了她很多东西。

这些年来,你就像我们家的守护神一样,默默地保护着这个家。

我们知道,你本可以去更富裕的家庭工作,赚更多的钱,但你选择了留在我们这里。

你说是因为习惯了,但我们知道,是因为你把我们当成了真正的家人。

现在你要回国了,我们虽然不舍,但更多的是祝福。

你为我们家奉献了八年的青春,现在该是你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

除了项链,信封里还有一些东西,是我们精心准备的。

那张银行卡里有我们这些年为你存的一些钱,密码是你的生日。

这不是工资,也不是奖金,而是我们对你这些年来付出的一点补偿。

还有那些照片,记录了你和我们家的美好回忆。希望你能经常翻看,想起我们这个远在马来西亚的家。

刘姐,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你!

我们永远爱你!

陈志明、陈美莲 2024年8月"

刘春花读着这封信,眼泪不断地往下流。

她颤抖着手翻开第二张纸,是一张银行卡和密码条,还有一张银行对账单。

对账单显示,这张卡里有十五万马币,约合人民币二十五万元。

第三张纸上是这些年来的存款记录,每个月都有一笔钱存入,从最初的五百马币,到后来的一千马币,累计下来就是这十五万。

最后几张是照片,记录了她和陈家这八年来的点点滴滴。

她抱着刚出生的明明,教孩子们包饺子,和全家人一起过春节,陪孩子们去公园玩...每一张照片都是珍贵的回忆。

刘春花完全震惊了。她怎么也没想到,陈家竟然为她做了这么多事情。

更没想到,那个看似普通的背包里,竟然藏着这样一个秘密。

她想起那次明明生病的事情。那是在她来到陈家的第三年,八岁的明明突然发高烧,体温超过了40度。

陈志明和陈太太都不在家,只有她和孩子在。

看着孩子烧得迷迷糊糊,刘春花急得不知道怎么办。

她立即给陈志明打电话,但电话一直打不通。情急之下,她决定自己带孩子去医院。

那天下着大雨,她背着明明跑下楼,在雨中等了很久才拦到一辆出租车。

到了医院,她一刻也不敢离开,守着孩子直到陈志明夫妇赶来。

当时她以为这只是她应该做的,没想到在陈家人心里,这件事有这么重要的意义。

还有那次她借钱给陈家的事情。那是在她来到陈家的第二年,陈志明的建筑公司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她看到陈太太每天愁眉苦脸,陈志明也变得沉默寡言,就隐约猜到了什么。

有一天晚上,她听到陈太太在房间里哭,就主动过去安慰。陈太太当时忍不住把家里的困难告诉了她。

"刘姐,我们可能要发不出你的工资了。你要不要考虑换个雇主?"

"没关系,工资可以缓一缓。"

"可是这样对你不公平啊。"

刘春花当时想也没想就说:"如果你们真的有困难,我这里有点钱,可以先借给你们应急。"

那时她手里有三万马币,是准备寄回国内的。但看到陈家的困难,她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

陈太太当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一直说等情况好转了一定要还给她。

但后来陈家情况好转后,刘春花一直没有提这件事,她觉得既然决定了要帮助这个家庭,就不应该斤斤计较。

没想到,陈家一直记着这件事,而且用这种方式来报答她。

刘春花擦了擦眼泪,拿起手机,拨通了陈志明的电话。

"喂,刘姐?你到家了吗?"陈志明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

"到了,陈先生,我...我发现了..."刘春花的声音有些哽咽。

"发现什么了?"

"背包里的东西,项链,银行卡,还有信..."

陈志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声说:"你都看到了?"

"看到了。陈先生,你们这样让我怎么办?这太珍贵了,我不能要。"

"刘姐,你必须要。这是我们全家的心意,也是你应得的。"

"可是这太多了..."

"不多,这些年来你为我们家付出的,远远超过这些。而且,这不是施舍,是我们对家人的关爱。"

电话那头传来陈太太的声音:"刘姐,你就收下吧。我们商量了很久,才想到这个办法。我们知道如果直接给你,你肯定不会要的。"

"你们真的是...太好了。"刘春花已经泣不成声。

"刘姐,你回家了我们很开心,但也很担心你的生活。这些钱你就当是我们给你的养老保障,让你能够安心地享受晚年生活。"

"还有那条项链,是美莲特意选的,说要找一个有福气的款式,祝你一生平安。"

刘春花看着手中的金项链,想象着陈太太在首饰店里认真挑选的样子,心里暖得像春天一样。

"我会好好保存的,这是我收到过的最珍贵的礼物。"

"刘姐,虽然你离开了,但你永远是我们家的一份子。如果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们。"

"我知道,我也会经常给你们打电话的。"

挂了电话后,刘春花坐在床边,静静地看着这些珍贵的东西。

她想起了八年来的点点滴滴,想起了陈家人的温暖和善良,想起了自己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的家的温馨。

她小心地把项链戴在脖子上,金质的福字贴在胸前,就像陈家人的祝福贴在她的心上。

第二天,刘春花带着银行卡来到了县城的中国银行。

工作人员帮她查询了余额,确实有十五万马币。按当时的汇率,这相当于二十五万人民币。

"大姐,这笔钱要全部兑换吗?"工作人员问。

"先兑换一部分吧,留一些做纪念。"

刘春花决定兑换十万马币,留下五万作为纪念。那五万马币对她来说,不是钱,而是一份珍贵的情谊。

兑换出来的十六万多人民币,她准备一部分给孙子做教育基金,一部分给儿子改善生活,还有一部分自己留着养老用。

但最重要的是,她要把这个故事告诉家人,让他们知道,在遥远的马来西亚,有一个家庭把她当成了真正的家人。

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刘春花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当她拿出那条项链和那些照片时,儿子和儿媳妇都惊呆了。

"妈,您在那边遇到的真是好人啊。"儿子感慨地说。

"是啊,人心换人心,妈您对他们好,他们也对您好。"儿媳妇也很感动。

"奶奶,那个叔叔阿姨真好。"孙子天真地说,"我长大了也要做好人。"

刘春花摸着孙子的头:"对,做人要善良,要知恩图报。"

从那天起,刘春花开始了她的新生活。每天早上,她会陪孙子吃早餐,送他上学。

下午接孙子放学,帮他辅导功课。晚上一家人一起看电视,聊天。

这样的生活很平淡,但很充实。她终于可以真正地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每周,她都会和陈家通一次视频电话。

看着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听着陈志明和陈太太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觉得很幸福。

"刘姐,你看起来气色很好,在家的生活怎么样?"陈太太关心地问。

"很好,每天都很开心。你们呢?家里还习惯吗?"

"我们都挺好的,就是有时候还是会想起你做的菜。"

"等有机会我再去看你们,给你们做好吃的。"

"好啊,我们都期待着。"

三个月后,刘春花收到了陈家寄来的包裹。

里面有马来西亚的特产,还有孩子们的近照和手工制品。

明明在纸条上写道:"刘奶奶,我很想你,什么时候你能再来看我们?"

大女儿画了一幅画,画的是她和刘春花一起包饺子的场景。

陈太太在信中写道:"刘姐,看到你在朋友圈发的照片,知道你生活得很好,我们都很开心。家里一切都好,就是少了你的欢声笑语。"

看着这些珍贵的礼物,刘春花又一次被感动了。

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她拥有两个家:一个在中国,一个在马来西亚。

半年后,刘春花做了一个决定。

她用陈家给她的那笔钱,在老家开了一个小型的月嫂培训班,专门培训想要出国工作的妇女。

"我要把我这些年学到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让她们在外面也能有一技之长,也希望她们能像我一样幸运,遇到好的雇主。"

她的培训班很快就有了名气,很多想要出国工作的妇女都来找她学习。

她不仅教她们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她们如何与雇主相处,如何在异国他乡保护自己。

"记住,做人要诚实善良,但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益。遇到好的雇主,要知恩图报;遇到不好的,也不要委屈自己。"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