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欧盟那边放了一句狠话,只要中国不低头,他们就要掏出“工具箱里所有的工具”来硬刚。 这话听着耳熟,和美国动不动就挥起的制裁大棒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2025年3月,美国刚把54家中国公司和个人塞进了出口管制黑名单,从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到高性能芯片,一个都没放过。 他们甚至搬出了“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意思是哪怕别的国家生产的东西,只要用了美国技术,都不准卖给这些中国实体。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商业竞争,而是摆明了要卡死中国高科技发展的脖子。 在金融领域,美国总把SWIFT系统当成王牌。 这套系统是全球银行间的金融高速公路,一旦被踢出去,国际贸易和资金往来就会陷入瘫痪。 美国一些政客曾放话,考虑把中国踢出SWIFT。 但中国不是俄罗斯。 2024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19.47万亿美元,和全球160多个国家有紧密的贸易往来。 德国的汽车、希腊的商船、法国的空客,都指着中国市场吃饭。 如果真的把中国踢出SWIFT,欧洲的生意第一个遭殃,美国的盟友圈自己就会先乱起来。 中国早就未雨绸缪。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经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达到俄乌冲突前的三倍。 法国道达尔集团用人民币购买液化天然气,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 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全球企业在悄悄准备“备用方案”。 欧洲这边,荷兰打头阵搞半导体封锁。ASML的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现在他们连中低端机型都可能对中国全面禁售。 但欧洲自己的芯片产业同样依赖中国市场。 德国汽车工业如果缺了芯片,整车厂就得停工。 这种封锁等于欧洲亲手掐断自己的制造业命脉。 欧盟另一个招数是碳关税。 他们从2025年开始调整CBAM规则,计划2026年正式收费。 首先被盯上的是中国的钢铁、水泥等高耗能出口产品,接下来化工、塑料行业也会被纳入。 他们甚至要求计算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力所产生的碳排放。 这表面上打着环保的旗号,实际上是一道贸易高墙。 中国企业要么投入巨资改造生产线降低排放,要么缴纳高额关税。 欧洲自己工业化时期排放了全球大量的温室气体,现在却用一套新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这种双重标准显得格外刺眼。 欧盟还出台了《关键原材料法案》,计划到2030年实现本土开采10%、加工40%的关键原材料,并且规定从单个非欧盟国家进口的原材料不能超过65%。 这个目标直指中国。 但欧洲自己的开采和加工能力远远跟不上。 建设一座新矿山需要8到10年,建设加工厂又需要3到5年。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强调要寻找替代来源,但现实是欧洲企业被迫接受美国15%的关税,还要购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 美国和欧洲还在推动所谓的“供应链重组”。 他们提出“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鼓励企业把工厂迁回本土或转移到盟友国家。 目标是把中国从半导体、电池、关键材料等供应链中排除出去。 他们构建了CPTPP、USMCA等排他性贸易协定,试图建立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经济圈。但全球供应链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实施以来效果有限。 企业需要考虑成本和效率,中国的产业链完整、基础设施完善、成本优势明显,不是政治口号能够轻易替代的。强行推动供应链转移导致美国和欧洲企业的生产成本平均上升了20%到30%。 这些措施表面上针对中国,实际上正在反噬欧美自身的经济。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因为芯片短缺和供应链重组,2024年德国汽车产量减少了约8%。 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电子产品和汽车价格的上涨幅度持续高于整体通胀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