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10时20分,内蒙古呼伦贝尔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的浮选车间里,6名东北大学大三学生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块1.2米×3米的钢格栅板上。当他们俯身观察浮选槽时,金属板突然因陈旧性焊缝断裂而整体翻转,瞬间坠入4米深的矿浆池。黏稠的矿浆裹挟着强碱和氰化物,如黑色漩涡般吞噬了这些怀揣矿业报国梦想的年轻人。 事故调查组的初步结论令人震惊:这块夺命格栅板已超期服役8年,设计寿命仅5年。更讽刺的是,涉事企业2024年2月刚刚宣称完成"安全隐患消除"的技改项目,却在焊缝检测环节偷工减料,仅对部分区域进行局部更换,未按规范进行无损探伤。这种"头痛医头"的敷衍整改,最终让6条鲜活生命为企业的侥幸买单。 更令人痛心的是,学生们在实习前未接受任何专项安全培训。一名遇难者家属在社交媒体悲愤质问:"985高校为何连三级安全教育都做不到?"而带队教师因缺乏应急处置经验,在事故发生时未能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最终导致黄金抢救时间的延误。 当6名年轻人的生命消逝在矿浆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块格栅板的断裂,更是安全制度的全面溃败。安全生产不是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每一颗螺丝钉的敬畏;高校实习不是走过场,而是必须筑牢的生命防线。唯有将制度的刚性嵌入每一个管理环节,才能避免下一个家庭陷入永恒的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