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东京都中央区的那间老公寓,68岁的周先生发呆的背影,熟悉。那只沾着油渍的行李箱塞着三件褪了色的衬衫,躺着三十年前带的确良褂子。人老了格外容易抠着点小回忆过日子,尤其日本,什么都讲究规矩,连打包都精确到厘米。周先生41年没回过老家,现在把手指搭在中国签证“国籍状况”那一栏上,说不上是感慨多还是动摇多。 这个怪圈转了几十年,也没多新鲜。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上海外滩一溜西装卷着红布条刚下船人,大半都直奔日本。那时候日本经济发疯,出去捞一天,回来一月工资都有盼头。所以才会有刘师傅左手榔头右手抹布一头扎进神户厂房。他一辈子干下来,工资确实不低,可那点家庭积蓄算算还房贷,东京38平小屋一咬牙就买,月供直接2万多,为了那俩孩子私校学费还天天紧衣缩食。 这些年回流声不断。起初都说只是偶尔嘴上想家罢了。高铁开进县城,一趟火车从家门口穿出去,微信群里晒出的新小区照片,比他在东京眼巴巴换来的二手公寓还阔。县里发小,去年才搞院子装修,新房晾了大半年味儿都没了。很多“老侨”反复琢磨,辛苦半辈子,工资冲冲攒,每月寄钱回家,好家伙,回头发现家里连小学同学都赶跑了。突然觉出来,自己这些年到底是漂,情绪一下子吹上心头。 一回家变焦虑。政策没想象那么简单。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退日本户口,申请恢复中国国籍,手续麻烦能拖上一两年。如果没退日本身份,想要在国内拿永久居留证,那门槛还是高得吓人,什么纳税、重大贡献,一条一条摆出来。有娃的还得琢磨户口,学区,医保卡能不能用,什么资格证明一串串。 小林,从小就是在大阪长大的“中日混血”。父亲是浙江人,母亲日本人,说日语没口音,儿时过春节仍记得外婆煮粽子。她想带孩子回苏州念小学,结果手续不顺,弄了大半年孩子身份还卡着。张阿姨东京做了25年拉面馆,攒了本钱人到底是不踏实,怕回头自己医保弄不上、给儿子添乱。 谁都想找点折中办法。有的像王女士,做跨境电商,既留住日本居留,也把生意主力放中国,飞来飞去,比中日两地还奔波快递员。有人像陈老师,两边教书,年年拿着两本护照掂量,一杯清酒一碗羊肉泡馍切换身份。政策一紧也不好混,什么“贡献证明”门槛说涨就涨,国内的居留卡审核又细致到芯片,羊毛没那么容易薅。不甘心,还是得遵规守矩,否则一懈怠全盘皆输。 归国那一下,最扎心是社会目光。邻居狐疑,有人背后议论是不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才回来,毕竟媒体报道“骗取居留卡”的丑闻沸沸扬扬,真真假假,审批流程越来越严格。有的人安慰自己,说华人都是心里有根,无论走多远,春天就馋酱油味汤圆,中秋 想念老家胡同里的槐花味。 群众故事最直白,苏州70岁的田中明,天一亮准时公园溜达教太极,邻居小孩喊“王叔叔”,慢慢全小区都认识他。广州做食品贸易的李女士,把日本流程搬进工厂,大家都说她做事细,说不定除了多给了农户点补助,连成品面包都比老邻居烤的讲究。社区志愿者帮张阿姨把医保卡办好,日籍身份证也能直接走报销通道,她没想到会这样顺溜。这世界说复杂不复杂,真要用心找突破点,总归能找到帮手。 融入不等同于立马变身本地人。扫码付款得学、微信群家族聚餐不丢小孩、一个普通的家宴席上“劝酒”还是陌生。亲戚见面第一句话总是“你现在还吃寿司吗?”“小孩会写汉字么?”免不了,尴尬夹杂笑声。磕磕碰碰里大家都适应。上班族下地铁不会抢座,老菜场比日本便利店还热闹。不懂的新软件,买菜刷优惠券,周先生努力学,用生涩的日式普通话问小姑娘怎么办乘车码,回头一句“您慢走”,陌生也没了隔阂。 能留下的,都不是抱着侥幸。社会规则就是这样,移民政策有条理,老家认的是“你还想回来”,要有交代,无论身份、金钱、习惯,都是环节。那些真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回来只想过日子,踏实点,找到归宿。那些只想试水、钻空子,一旦混不下去,自然有政策兜着,规则并不会为个体让步。 回流其实说到底,就是现实的选择。钱挣了,头发白了,想家了,想在熟悉的土地老去。老上海虹口的酒酿馒头、沈阳春末的杨树飘絮、四川人最念念不忘的一锅腊肉炒饭米,习惯是刻在骨头里的。有人认为中国社会和政策应该张开双臂,其实国家也有自己的考量,身份认定、人群管理、社会融合一点马虎不得,谁都不能说“门永远开着、标准无所谓”。 但中国的社会变化速度眼看着就在那里。滨江新城几个月一栋小高层拔地而起,移动支付比什么都快,养老模式多样。新事物包容度也增大,只要不犯规,想用力生活总有人说句“欢迎回家”。说走就走、说回就回,一切都还得步步按部就班。 所有人的故事都是靠自己走出来的。那些早已准备好行李的人,终归也扛不住思乡的馋、责任的重、家庭的盼头。政策不是感情用事,规则一视同仁,做得对得起良心,总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方式,过稳妥日子。谁心里还没点故土情结呢?回不回去,本就在每个人手里,家和国,能接纳你,只要你真想扎下去生活。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