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天的昆明军区司令部,杨得志司令员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刚从前线回来的14军军长张景华端起搪瓷缸灌了口浓茶,军装领口还沾着谅山前线的红土。"老张,说说看,越南人到底啥路数?"杨司令弹了弹烟灰,眼睛眯得像瞄准镜。 张景华把茶缸往桌上一墩,搪瓷磕出个豁口:"这帮猴子要论钻山沟打冷枪,确实比咱们滑溜!"他比划着越南人的战术,小股部队像蚂蟥似的缠上来,专挑补给线下手。有个炊事班送饭途中遭伏击,锅里的红烧肉还冒着热气,人就被竹签陷阱扎成了筛子。可说到这儿他反倒笑了:"可他们忘啦?游击战这套还是咱们手把手教的!" 这位从胡志明小道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军人太懂越南了。1965年他带侦察兵穿越热带雨林时,越南士兵还在用中国援助的56式冲锋枪练瞄准。如今这些徒弟倒把师傅当病猫,自称"世界老三"的狂话传得震天响。张景华掰着指头数:他们刚赶跑美国人,转头又占了柬埔寨,可不就飘了?觉得中国军队十年动荡早成了纸老虎。 "可老虎打个盹儿,它还是老虎啊!"张景华说起谅山战役时,炮兵团的130加农炮齐射把越军工事轰成了马蜂窝。有个被俘的越军营长死活不信,非说中国军队不可能有这么多炮弹,直到看见卡车拉着的弹药箱堆成山。那些在昆明陆军学院学过《论持久战》的越南军官更懵——课本上没说解放军炮火能这么凶啊! 说起两军差异,张景华摸出包皱巴巴的大前门。越南兵光脚能追汽车不假,可一个基数的炮弹砸下来,再灵巧的猴子也得现原形。他亲眼见过越军整条战壕被轰塌,活埋的士兵手里还攥着中国制造的手榴弹。最让他感慨的是战俘对比:咱们抓的一千多越南兵,个个宁肯吃树皮也不投降;可他们逮住的448团那个整连,枪都没放就举了白旗。 老山前线的雨季来得比炮火还猛。1984年担任昆明军区参谋长的张景华,每天盯着地图上发霉的等高线发愁。越军的特工队像地老鼠似的往阵地上钻,有回差点摸到指挥所,被警卫连用铁锹拍死了仨。"这帮龟孙子就仗着熟悉地形!"他骂归骂,转头就让后勤调来五吨干辣椒——战士们泡脚防风湿的土方子,比军医开的药都好使。 最绝的是者阴山战役前的物资调配。张景华把卡车排成长龙,每辆车绑两捆甘蔗。远看像运军火,近看是给战士解馋的零嘴。越南侦察兵蹲了三天,回去报告说中国军队要搞"甜蜜攻势"。结果总攻那天,炮弹把甘蔗地炸成了红糖浆,埋伏的越军倒真尝到了"甜头"。 十年轮战打下来,张景华的军装从草绿穿到迷彩。有次视察前沿哨所,小战士问他:"首长,越南人老说咱们怕死,您说他们咋想的?"老将军指着山下被炮火耕过几十遍的红土地:"瞧见没?这地里埋的子弹壳能炼座钢铁厂。怕死的军队,舍得这么造弹药?" 战争结束多年后,有越南老兵来华访问,在军事博物馆盯着79年战役沙盘发呆。陪同的中国军官正是当年14军的炮兵参谋,他指着沙盘上一处标记说:"这儿是我们张军长亲自校正的炮击坐标,误差不超过五米。"越南老兵突然用生硬的中文问:"你们...真的十年没训练?"在场的人都笑了——答案就写在老山主峰的石碑上,被雨水冲刷得发亮。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