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说,六十岁的人只要囤上20到50万,就基本能进入“养老无忧”模式。听起来像是某种人间理想套餐,买一送一,健康快乐全都有。可评论区的老铁们直接原地爆炸“专家是没走进过菜市场还是没住过医院?”要我说,这专家怕是活在别的平行宇宙里,咱现实生活哪有这么省心的养老剧本! 先来看一组冷冰冰的数据最新调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家庭的存款中位数——注意,不是平均数啊,是中!位!数!——连12万都不到。这数据一摆出来,估计不少“人生赢家”要开始头疼了。你说有的专家一句“20万够了”,可现实里面,这点钱真能扛得住风浪吗? 咱且不说养老院的费用水涨船高,光说看病,谁家没个头疼脑热?更别提碰上点意外,抢救两天大病一场,ICU随便进出几万块。杭州李阿姨就是个实打实的“反例教材”她觉得存了35万,美滋滋准备安度晚年,哪知一个心梗花光了28万,后续还要每月掏医疗费。老伴一边擦泪一边算账,还睡不好觉了,这日子过得确实挺心酸。 再往下扒,养老到底花多少钱?北方小县城,确实几千块一个月撑得住。但你一到南京、上海、以及魔幻的北京,人家护工都要六七千,“金牌保姆”日薪八百还得排队!更别说老年人家里常备的慢性病药,像什么降压药、血糖药,年年涨,月月买,还要给孙辈补课,买奶粉、添营养品……咱就问问在座的各位,有几个敢打包票自个儿家花得起? 其实老年人的“隐形支出”才是最养人眼泪的。表面上个个“潇洒”,背地里却得省吃俭用,甚至每个月还得硬着头皮给儿女贴补。南方某大院有统计,75%的老人每月至少往小家庭输送八百块。有时候这种“反向啃老”,直接把老年人的安全感按在地上摩擦。 再别说钱放银行,还有个老大难——通胀会贬值。2010年立下的20万,到了现在也就顶个装修费,买房?伙计,谁再跟我聊20万买房我真服气了。医保卡也不见得好使,特别是大城市一用上进口药,自费两三千都算“良心价”。有时候真觉得,专家的养老算法逻辑简单,但现实生活哪有一步到位的省心书? 更有意思的是网络上一群“沙雕网友”的金句有人吐槽20万就够养老,“那ICU住二十天你再看看”,还有人说存款就像秋裤,暖不暖只有自己知道;甚至“考养老资格证”这种奇葩建议也能一路爆火。 是不是说有钱就能无忧?咱来看看东洋邻国日本,哪个老头老太不多活几年?可人家70岁还得出门打工。虽说他们养老模式不完全跟咱同步,但有个环节值得学习人家的“终活”盛行,生前想透生死,提前安排后事,自己留点尊严,省得落个“被子女支配晚年”的下场。反观咱,天天掰扯存多少钱,身体不锻炼、心态不调整,难怪养老问题一直吵不出个所以然。 其实吧,网友都活明白了老年人的幸福感不仅靠存款,还得会用智能手机挂号、搞定医保报销,最好每周和子女视频几次,情感上有人陪。不过这些技能,和存款数额没有半毛钱关系啊。许多老人哪怕钱包鼓囊,也愿意顿顿咸菜泡饭,给子女省下一笔才睡得安稳。 再拿河南赵老师做例子,他是真把钱当“自己旅游基金”,带老伴四处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最后老人家不留遗憾,孩子还更关心体贴了。和那些为攒钱被焦虑熬白了头的比起来,是不是更值得羡慕? ——钱不是万能药,胆子不大点,思路活不起来,攥着钱还是怕天塌下来。特别是那帮独生子女家庭,四个老人一块儿啃还是啃,养老算账谁能不头疼?更别说大城市压力如山,“养老剩余现金流”这个词,听起来都快被现实打成渣渣。 更魔幻的还有“攒钱防老不如防儿女啃老”。想当年父母攒钱给你买房娶媳妇,盼儿盼女,如今养儿防老成了空想,不防儿女啃老才是最大隐忧。北方很多地方,老人是走哪省哪,能不花就不花,可到头来一场病拖垮全家。钱能攒再多,既不敢花怕未来有事,又防不住大风大浪,一圈下来还是原点。 说到咱这社会风气也得变变存钱防老是对的,可别把焦虑攒成慢性病,更别让自己成了儿女的提款机。养老这档子事儿,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还是心态。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与其算计个没完,不如把注意力挪到提升生活技能、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爱好上。哪天管不动钱包了,至少还能自己点外卖、约医生,别让自己成了老年科技小白。 回到最初那个专家说法——“六十岁存20—50万就够养老”。听着挺美,可现实谁信啊?但愿专家有一天也能像李阿姨一样体验一把,或许对“花钱养老”的理解能更接地气。 到底是“能攒会花,就能过好老年生活”?还是“存钱养老,不如儿女靠谱”?专家说法和网友吐槽,你站哪一边?你家那点存款,真的扛得住养老的焦虑吗?欢迎在评论区唠唠你的故事——你最怕的是没钱养老,还是“钱还没花,焦虑先把人熬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