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施行军衔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众多获得军衔的将领中,不乏曾在解放战争期间率领部队起义的国民党将领。 最终,经过细致的考量与综合评估,共有十位前国民党将领荣获将军称号,其中国防军上将军衔者三人,中将军衔者两人,少将军衔者四人。 在这寥寥可数的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昔日国民党起义将领之中,陈明仁堪称佼佼者。 陈明仁,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深得蒋介石的青睐。在解放战争之际,他心怀和平之志,矢志保卫家国,毫不犹豫地与程潜等同仁携手,于长沙向全国发出起义通电,毫无保留地投身于这场捍卫民族尊严的伟大事业。 他的此举不仅拯救了众多生灵于水深火热之中,更有效缓解了我军在正面战场的压力。同时,此举也沉重打击了蒋介石一众的嚣张气焰,消磨了蒋军的战斗意志,使其丧失了战斗的欲望。 陈明仁起义的历史影响不容小觑。然而,起义之后,经过与我方代表的协商,起义部队被赋予了一个颇为独特且罕见的番号,这在我国的军队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谈及陈明仁将军的传奇故事,便需追溯到他的广州讲武学校求学之路。 陈明仁在完成中学学业后,曾在湖南故里担任小学教师。1924年,彼时年满21岁的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份稳定的教学岗位,转而投身广州讲武学校,投身军事学习的行列。 他的这一决策遭到了家中众人的坚决抵制,然而,陈明仁却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立场。 此刻的广州正沉浸在革命的炽热浪潮之中,恰逢陈明仁入学的那年秋季,黄埔军校应运而生,并正式开启了招生的大门。 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深受其影响的陈明仁毅然决定投身黄埔军校。为达此目的,他带领讲武学校的学生代表,毅然走出校门,亲自前往拜见蒋介石,恳请获得进入黄埔军校深造的机会。 蒋介石目睹此景,对陈明仁颇生好感,不住口地称赞其才华难得。 陈明仁自黄埔军校第一期顺利结业后,便投身于国民革命军,在总司令蒋介石的亲自领导下,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深得赏识,从而与蒋介石之间形成了不解之缘。 若陈明仁早年率众学员冲破讲武学校的重围,渴望觐见蒋介石并寻求加入黄埔军校之际,蒋介石所声称的“将才难得”仅是虚与委蛇的客套话,那么自1925年夏季起,国民革命军发起的二次东征中一系列关键战役,便让蒋介石深切地认识到,陈明仁确实是一位罕见的人才,当之无愧的将才。 陈明仁早期照片 1925年9月,东征军发起了对广东东莞的攻势。在此期间,陈明仁已从见习排长晋升为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一营三连的中尉排长。尽管身患重病,他仍率领一个排,迎着炮火密集的战场,勇猛地向东门高地发起冲锋。如同驱赶羊群一般,他成功缴获了敌军一个营的武器和人员,为东征军攻克东莞立下了赫赫战功。 消息传至黄埔,蒋介石及其一众黄埔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许,并下令对该团予以嘉奖。然而,由于他并未亲临现场目睹当时的真实景象,因此并未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陈明仁的初次英勇之举未能引起蒋介石的重视,那么他的第二次行动无疑令蒋介石深刻体会到了陈明仁的勇猛之姿。 1925年10月12日,蒋介石亲自领军,率军对占据惠州城的叛军首领陈炯明发起猛烈攻势。 惠州四面环水,城墙巍峨,坚固异常,仅有一座桥梁通往城门,实乃易守难攻之地。 身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黄埔军校校长以及第一军军长的蒋介石,在俄国顾问鲍罗庭与何应钦等众多黄埔精英将领的陪同下,身着黑色大衣,腰悬指挥刀,本拟在攻打惠州一役中展示其卓越的指挥才能。然而,由于急于求胜,他在炮兵火力尚未完全压制敌军射击的情况下,便下令部队发起冲锋。 众多革命军战士于桥边如同割草般,惨遭叛军机枪的猛烈扫射,短短数小时内,伤亡人数便已高达数百。 蒋介石立于制高点,面露无奈与难堪,不断向身旁的二师师长张民达疾呼:“务必攻克,务必攻克!你可有良策?” “报告总司令,末将愿率敢死队出征!”面对部队伤亡惨重的现状,二师师长张民达心中怒火中烧。 他转过身,对传令兵大声命令道:“即刻传令四团团长刘尧宸,着他即刻组建一支由一个连队构成的敢死队,务必攀爬城墙,实施突袭!” 蒋介石见计策奏效,脸上露出了欣慰之色,不时拿起望远镜审视惠州城头飘扬的敌军旗帜,突然间,他语气坚定地说:“必须将那面敌旗拔除,换上我们自己的旗帜!” 将领们沉默不语,此番东征,惠州之役实为最为棘手。 目前,叛军凭借险要地形顽强抵抗,仅凭人数稀少的敢死队能否攻克战局,人心惶惶,无人敢断言。 刘尧宸团长担任陈明仁在黄埔军校的军事教习。自第一次东征战役起,陈明仁便在其麾下奋战。在刘尧宸团长的悉心栽培下,陈明仁不久便得以连升三级,从一名见习排长,一路晋升至排长,最终成为本团三连连长。 敢死队由刘尧宸亲自挑选,陈明仁的三连有幸被选中,并在刘团长的亲自带领下,奋勇攻城。 激战展开之际,陈明仁率领三连,在炮火掩护下,手握云梯,高声呼喊,奋勇冲向桥头。尽管敌火猛烈,屡有战友陨落,但他们依旧士气高昂,最终抵达了城墙之下。 云梯缓缓升起,城楼上敌军的投弹声不绝于耳,手榴弹纷纷坠下,霎时浓烟弥漫,弹片四处横飞。 刘尧宸团长挺身而出,腰间悬佩巨刀,手持驳壳枪,目光如炬,昂首挺胸,敏捷地攀爬那摇曳不定的云梯,数步之间便登上了城墙垛口。 在战地的后方,蒋介石目睹此景,神情瞬间焕发,连声对身边的将领们称赞道:“嗯,打得妙!敢死队真是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总司令,刘团长及其麾下敢死队全体将士,均已留下了遗言,誓愿以惠州城为终局,若不胜而归,绝不苟活于世。”二师师长张民达在一旁感慨万千地说道。 “他们,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蒋介石深受触动,不住地点头,大声说道。 话音未落,刘团长身影在垛口上骤然一晃,随即仰面朝天地跌落城下。与此同时,云梯上的众多士兵亦遭受流弹袭击,纷纷坠落。更有甚者,城上敌兵挥舞竹竿与木棒,将数架云梯掀翻在地。 后方阵地气氛再次凝重。 “妈的!”蒋介石将望远镜搁置一旁,脸色铁青,从牙缝中迸出一声怒骂。 尽管声音并不响亮,然而在场的众人聆听之际,却难以分辨他是痛斥陈炯明叛军,还是指责自家的部队未能争气,因此,无人敢轻易发声,议论纷纷。 “总司令,请您快瞧——”立于前排的二师师长张民达忽然高声呼喊。 众人纷纷举起望远镜,而他,若无确切喜讯,断不敢在这关键时刻擅自驾临。 蒋介石略显不情愿地再次抬起望远镜,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身手敏捷的年轻军官,腰间挂满了手榴弹,腋下紧夹着一面青天白日的大旗,率领着众人奋勇扑向城头! 此次攻势,纯属拼命。 守城之敌未曾料想,在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敌方竟敢以余部卷土重来,再次发起攻城之役。 陈明仁带领十余名勇猛的敢死队员攀登至城墙垛口,挥舞刀枪,奋勇拼搏,甚至与潮水般涌上的敌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 敢死队员们奋勇攀登至城墙之巅,面对守军节节败退的态势,敌军士兵纷纷抛下武器,四散奔逃。 陈明仁一面下达命令,指示战士们乘胜追击,一面急速赶往城楼,将携带在身的大旗迎风挥展,借此激励城下攻城将士奋勇冲锋…… “谁率先插上城头的那面旗帜?”蒋介石激动得难以自抑,声音中充满了兴奋。 “报告总指挥,二师四团一营三连连长,陈明仁将军!”随蒋总指挥站立的总指挥部参谋,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的李明激迅速地递上了这一声汇报。 陈明仁既是他的同乡,也是他在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的昔日学子,这份自豪感油然而生,使得他的回答声格外响亮。 “人才难觅,人才难觅。”蒋介石不住地点头,对于早已有所耳闻的这位湖南籍青年军官,他的印象愈发深刻。 “总司令,若每一位黄埔学子都能如他般,又何惧军阀势力不消散!”此时,何应钦即将晋升为第一军军长,为了博取蒋校长的青睐,他特意加重了“黄埔学生”四个字的语气。 “嗯,这提议甚是高明。黄埔精神本就倡导以寡敌众,今当为这些黄埔学子举行庆功,以彰显我黄埔军之雄风。”蒋介石从何应钦的话语中捕捉到了言外之意。 此刻,他身旁仅有黄埔军校及由军官教导团扩充而来的第一军,别无他物。何不借此机会,向其他几路国民革命军的将领们展示一番实力呢? 果然,惠州一旦克复,蒋介石即刻下令,将东征军的全体将士召集至城东的一片空旷之地,举行了盛大的祝捷庆典。 在此次庆祝胜利的仪式中,一队号手遵命吹响三次军号,以向陈明仁致敬。在蒋介石对部队攻克城池的胜利发表嘉奖演讲即将结束时,他振奋地挥动手臂,与身边的将领们齐声高呼:“以陈明仁为榜样!” 瞬间,全体将士齐刷刷地举起手中的枪械,向陈明仁致以崇高的敬意。最后,蒋介石现场宣布,晋升陈明仁为营长。 蒋介石此次有意提携,令陈明仁在蒋介石的亲信军事体系中备受青睐,自此,他的官职得以稳步攀升。 随后,陈明仁被蒋介石派遣至庐山军官训练团及陆军大学深造。由此,在抗战初期,他凭借卓越表现得以晋升为师长。 1944年,陈明仁晋升为军长,随即奔赴滇西,投身于对日反攻的激烈战斗。在攻占龙山的战役中,远征军遭遇重重困难,久攻不下,遭遇了严重的阻碍。 陈明仁豪气干云,宣言道:“若不能攻克龙山,我便誓死守卫于此!”果不其然,翌日,龙山便被成功收复。 1947年,陈明仁于四平战役结束后,因遭人举报其在战斗中涉嫌强夺粮食,导致其被免去第七兵团司令之职。此后,他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观念亦悄然生变,对蒋介石的态度亦由起初的忠诚转变为渐生的反感。 1949年8月,身为华中“剿总”中将副总司令以及湖南省政府主席的陈明仁,与程潜共同领导部队于长沙发动起义。起义成功后,其麾下部队顺利纳入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列。 就在部队改编的关键时刻,一个颇为罕见的现象随之显现,那就是关于部队番号的争议。 理应而言,部队一旦完成起义,便应正式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体系,其番号亦应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然而,陈明仁所率领的起义军队最终被赋予的番号竟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这一做法在解放军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至于原因,关键在于当时时机尚不成熟。起义部队成员构成复杂,思想较为混乱,众多官兵对国民党军队的反动本质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现阶段尚不宜直接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称,而应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推进。 此意见最终赢得了毛主席的赞同,其理由在于,此举既不沿袭过往的旧式军队做法,亦与人民解放军的传统保持一定差异。 最终,起义部队得以整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兵团,其正式番号定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 回顾当时,此现象看似颇为异样,然而在当时背景下,却实为一种恰当之举。 陈明仁在率部起义后,相继担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二十一兵团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湖南临时政府主席以及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要职。 1955年,陈明仁荣膺上将军衔,位列于获此殊荣的原国民党将领中的佼佼者,实乃寥寥三人之一。 1974年5月21日,我国著名将领陈明仁将军于北京与世长辞,享年71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