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中名声大噪的将领韩先楚,为何屡次与志愿军司令的位置擦肩而过?这里为你揭示背后的三大缘由。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咱们为了打好这一仗,把最厉害的部队都派上了前线,组成了志愿军。在这27个军里,都是顶尖的部队,比如东野的四虎和华野的五大核心部队都在其中。不仅这些精兵强将上了战场,还有许多名将前来助阵,比如彭老总、邓华、杨得志、韩先楚等等。 不过说到这里,最让人感到遗憾的要数韩先楚将军了。他从参加朝战的第一场战斗开始,几乎一直打到了战争结束,真是个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 在朝鲜战场的三年里,他协助了四位志愿军总司令指挥战斗,但令人费解的是,直到战争结束,他依然没有升任正职,始终是以副司令的身份完成了整个战役。 在抗美援朝时期,为什么立下许多战功的韩先楚最终没有成为志愿军司令员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 【卖力工作,帮助了4位司令员】 1950年10月2日,为了尽快让部队去朝鲜参战,军委决定,以第13兵团司令部的队伍为骨干,成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彭总担任司令部的领导,还兼任政委。 实际上,当时志愿军其他副司令的人选还没确定。由于派遣到朝鲜的是东北边防军13兵团,一时之间,指挥体系还没完全理顺,没有统一起来。 因此,当所有部队在1950年10月25日进入朝鲜后,也就是出发后的第五天,彭德怀才真正把一切安排妥当。他在防空洞里为志愿军的各个部门指定了负责人。 那时候,彭总在宣布任命的时候,开个玩笑说: 现在形势紧迫,我们就直接讲司令部的安排吧。我是司令兼政委,负责总体指挥和战斗事务。邓华是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主要负责干部管理和政治工作。洪学智是第二副司令,需要关注司令部的工作以及特种部队和后勤保障。韩先楚是第三副司令,他的任务是到各部队检查作战情况。在党组中,我是书记,邓华是副书记,洪学智、韩先楚、解方和杜平都是常委。 在志愿军中,韩先楚担任副司令一职,他的职位排在邓华和洪学智之后。 彭总特别喜欢让韩先楚去前线指挥作战。比如,多个部队联合行动,或者某个部队需要单独执行重要任务,彭总都会毫不犹豫地让他担任指挥官。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韩先楚因为某件事变得非常有名,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韩指”。 韩先楚手下有一个特别的小团队,一到重要战斗,彭老总就会派他去前线。韩先楚做事干脆利落,特别注重效率。他的指挥部里,根本就没有那些花哨的参谋、文书和警卫人员,这一点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那时候,在朝鲜战场上打抗美援朝的时候,他经常带着志司作战处的副处长杨迪,还有个参谋,一起去前线指挥战斗。后来,他当上了西海岸防御司令,司令部里也就只有他们三个人,后来又加了一个做饭的和一个站岗的。就这么五个人,竟然指挥了七个军,这事很快就传开了…… 韩先楚在司令部的时候,确实有些不合群,但是一到前线指挥作战,那可是相当靠谱,几乎能跟彭总比肩了。 韩先楚在当副司令时,他指挥的志愿军战斗力有多强?韩先楚作为副司令,他领导的这支志愿军队伍可真是厉害。想象一下,他们不仅纪律严明,而且个个都是历经无数战场的勇士。在战场上,他们英勇无比,无论是攻城还是防守,都展现了极强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战术素养。这支志愿军队伍人员组成多样,但每个人都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面对敌人,他们毫不畏惧,总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战绩。韩先楚的指挥才能也不容小觑。他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在他的带领下,志愿军队伍总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所以说,韩先楚当副司令指挥的这支志愿军,确实是一支战斗力爆棚的队伍。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一场战斗开始时,彭总安排他直接到老部队的40军担任指挥工作。 韩先楚到了40军后,立刻叫来了老战友温玉成,两人一起讨论如何对抗云山和熙川的敌人。战斗中,他们发现温井那边的敌人特别嚣张,攻势猛烈。韩先楚迅速反应,命令由邓岳领导的118师去对付这些敌人。到了10月29日,118师行动迅速,成功击溃了温井的两个韩国军团。(这已经是118师在温井第二次获胜了。)除了温井,40军还在温水洞和古场连连得胜,这都得益于韩先楚的指挥。 在第二场和第三场战斗中,我担任西线部队的前线指挥官,负责指挥三个军团。 在清长战役期间,彭总直接点名让韩先楚去西线当总指挥,带着四野最厉害的38、39、40军一起上战场。其实,38军在第一次打仗时,穿插得不够到位,被彭总好好教训了一顿。到了清长战役,38军还得挑起穿插的重任,这让38军的军长梁兴初心里头直犯嘀咕。 看着梁大牙心里忐忑不安的韩先楚,急忙赶到他的指挥部,跟老战友一开口就说: 这次来,我不是要指挥大家,而是想告诉大家,38军曾经失去的荣誉,要靠你们自己重新赢得回来,让彭总看看,38军不是好欺负的。 韩先楚给车胎打完气后,立刻跑向112师的指挥部。他找到正紧急前往三所的112师师长江潮,并当面给他安排了阻击任务。 就这样,38军一下子成了“万岁军”。 38军还在忙着穿插行动时,韩先楚已经赶到了40军的阵地。他带着40军一路追击那些被打散的美军,一点时间都没浪费。 在那次大战中,韩先楚成为了右翼纵队的指挥官,带领着38军、39军、40军、50军以及六个炮兵团,向汉城发起猛烈进攻。连续打了两场仗,大家都没来得及喘口气,韩先楚依然顶着压力,奋力攻克了汉城。在这段艰难的行军过程中,他多次因劳累生病,却始终坚守岗位,不曾退缩。 在第四次战斗里,我们使用了“西面吸引注意,东面发起攻击”的方法。 到了第四场大战时,韩先楚指挥的西线几个部队真的拼尽了全力,只能在汉江边上跟美军僵持。美军反攻时,咱们志愿军想出“西边牵制,东边出击”的策略,希望通过东线的战斗减轻西线的压力。可是,即使这样安排,西线的紧张气氛还是没有缓解。美军有空军和炮兵支援,韩先楚的汉江防线伤亡很重。但尽管如此,韩先楚还是带着部队超额完成了任务。 面对强大的美军,他亲自前往前线,了解敌情,采取灵活的防守策略,让李奇微毫无办法。幸好西线坚持住了,才有了东线横城反击的胜利。 这半年下来,他一直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就连个硬汉都累得不行了。到了1951年,彭老总看他是真的累了,就让他去汇报工作,顺便好好休息一下。可这人就是闲不住,没过几天,又回到了朝鲜战场,继续投入战斗。 韩先楚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期间,与彭德怀、陈赓、邓华三位司令员合作,后来又加上了杨得志,总共搭档了四位司令员。其中,直接向他汇报工作的有前三位,因为杨得志是在韩先楚回国后才接任的。在这段时间里,韩先楚经常亲自上阵指挥战斗,被誉为战斗英雄中的佼佼者。 这位将军打了不少胜仗,但奇怪的是,他为什么一直没能成为志愿军的司令员呢? 【韩先楚为何未能成为正式干部】 说到韩先楚为何没当上志愿军司令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第二个原因也不能忽视。最后,第三个原因同样值得注意。总的来说,就是这三个因素让韩先楚没有升任志愿军司令员。 先讲讲他的背景经验。 志愿军刚进入朝鲜的时候,彭大将军就是他们的头儿。 韩先楚和彭总的地位可差太多了,他们之间隔了好几个元帅、大将和上将呢。 无论韩先楚的战斗力多么出色,彭老总才是志愿军中的核心人物。就连像金日成这样的重要人物,在彭老总面前也要听从指挥。 第二任司令员是由陈赓大将临时担任的。 1951年,陈赓将军前往朝鲜,担任志愿军的副司令员,仅次于司令员。那时,宋时轮将军是第三副司令员。到了1952年6月,彭老总回国担任总参谋长,陈赓将军便暂时接任了司令员的职务。 在这一领域,韩先楚的经验确实不如陈赓大将丰富。 早些年,陈赓大将军已经在鄂豫皖苏区当上了师长,那时候韩先楚还在农会里当小兵。等他们进了中央红军,韩先楚一路升职,当上了干部团的团长。到了抗战时期,陈赓大将军已经成了闻名遐迩的386旅旅长,而韩先楚则是115师344旅(也就是徐海东领导的旅)下面的688团副团长。从职务上看,他们俩还差两级呢。 后来,他当上了旅的代理旅长,但职位上还是比不上陈赓大将。毕竟,陈赓大将不仅是个大将,还管着太岳军区。韩先楚呢,他在跟太岳军区级别一样的冀鲁豫军区,当第3军分区的司令员。 内战爆发后,尽管陈赓和韩先楚都成为了纵队的领导人,但陈谢部队依然由军委直接管理。之后部队进行了调整,陈赓晋升为第四兵团的司令员,职位上比担任第十五兵团副司令的韩先楚要高一些。 所以在挑选第二任司令员的时候,不仅韩先楚不合适,就连邓华也不如陈赓大将合适。 说到彭总,他是元帅级别的人物,而陈赓则是大将军。相比之下,韩先楚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邓华和杨得志都是高级将领,那么韩先楚和他们相比,到底少了什么呢? 另一个原因是韩先楚在某些科目上不是特别在行。 这是拿来和邓华对比的。 韩先楚和邓华都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革命家,两人早期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在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担任3纵司令,属于一等主力部队的指挥官;邓华则是7纵司令,当时是二等主力部队的领导。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邓华被任命为15兵团的司令,而韩先楚则担任兵团副司令,两人在职务上出现了一级的差距。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邓华是我军辽吉军区的创始人。 这说明邓华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懂很多事情,而韩先楚则在军事指挥方面更有一套。 彭总常让韩先楚这位副司令去前线指挥,因为他在这方面的本领很强。专业的事情就得让专业的人来做。 说实话,邓华在指挥作战方面的水平可能比不上韩先楚。说到对军事的敏锐程度,邓华可能还比不上韩先楚。拿解放海南岛来说,韩先楚敢于违抗命令,坚决渡海作战,而邓华则显得有些保守。 在第四场战斗中,邓华和韩先楚两人直接对决了。 东线怎么反击,邓华的主意是先拿下“横城”,韩先楚觉得应该先攻“砥平里”。这两个方案,不是说哪个更好。如果打横城,伪军我们志愿军轻松搞定,但效果有限。反过来,如果打砥平里的联合国军,挑战就大了。不过赢了的话,整个局势就能被我们带动起来,只是这个任务最难啃。 彭总和军委最终决定听从邓华的意见,这让韩先楚急得直跳脚。 这说明邓华更关心整体形势。回想一下,第四次战役我们志愿军打得非常艰难,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同时也希望能获得一些苏联的援助。因此,拿下横城这一仗意义重大。至于砥平里那边,如果我们能取得胜利,可以暂时改变战场局势,但如果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后面的局势可能会更加不利,我们会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邓华跟韩先楚相比,心思更细,考虑得更周全。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能稳稳当当地成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协助彭总工作,将来还有可能接替他的位置。 韩先楚从未在与邓华的较量中胜出,这并非由于他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他更擅长传统的军事技艺…… 要是跟杨得志相比,咱们还得说说第三个关键点呢。 另一个原因是促进军队的成长。 1952年,韩先楚担任了西海岸指挥所的领导职务,随后又接替杨得志,成为了志愿军19兵团的司令员,再次回到了熟悉的战场。然而,他还没来得及适应这个新角色,1953年,志愿军内部又进行了人员调整。 李达将军以前是二野的参谋长,到了朝鲜后,他接替了解方,成为了志愿军的参谋长。三野的猛将许世友接手了东线的第三兵团司令职位,这是原来王近山的位子。二野的杨勇则担任了第二十兵团的司令员。至于第十九兵团,由四野的老将黄永胜接替韩先楚,担任司令员。 韩先楚被调回国内,成为林总的下属,担任中南军区的参谋长。 这次调整,问题不在于韩先楚,主要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我们的工作重点需要转向国内。因此,让有着卓越贡献的韩先楚回国,协助林总进行军队建设。 1953年的时候,抗美援朝的战争基本上已经打完了,剩下的主要任务是商量停战的事宜,还有跟人民军那边搞好关系,处理一些军政上的杂事。不过,这些事情韩先楚不太擅长。 杨得志和杨勇看起来比韩先楚更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