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股风口争夺战如何在板块轮动中找准稳健与黑马? 11月,A股开局就很刺激,大家都盯着4000点反复拉锯,结果上证指数就在3997点附近晃悠,不过成交量却超2万亿元,然后市场热度还是很高,其实很多投资者都在盘算,最近该选哪条赛道,毕竟乱买总是不靠谱,大家都想挑个性价比高的板块,机会怎么选,风险又怎么避呢? 哪怕行情反复,也有共识,那就是资金喜欢低估板块,另外机构调研热点也能给我们指路,我的观点是,不是所有热门板块都值得盲目冲进去,不过要是抓住价值和成长并存的机会,既有稳健选择,又能捕捉惊喜,才算有个完整策略,所以这篇文章,想聊聊机会和节奏,换个角度看看怎么选板块,怎么分配仓位。 很多人习惯看券商研报,不过其实也可以加点自己的调研,比如今年蔚来汽车财报刚披露,净亏损同比缩窄30%,虽然没翻红,但产品线调整跟资本开支下滑,直接让估值压力减轻,果然,在港股蔚来反而比A股更快止跌,行业周期和公司自身调整效果都很关键,而这也是选股中的常识,不能光看板块,更要看每家公司的动态。 先说有色金属,这几年确实一直是基金经理眼中的“压舱石”,为什么呢?除了铜、金价格上涨,估值也还算便宜,尤其全球资源安全话题不断发酵,而且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又一次强调矿产自主和进口替代,导致像紫金矿业这种大哥企业资金关注度持续打高分,再看一个数据,仅仅今年前三季度,铜价涨幅达到14%,与此同时中国矿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加近18%,这说明资源板块的业绩弹性不是说说而已,跟着国际大周期和政策环境,一起共振上升。 并不是所有资源公司都一样,很多小矿企波动很大,风险比龙头高,不过换个角度,像澳大利亚上市的OZ Minerals上半年实现现金流翻倍,估值比同样资产的A股同类型企业低30%,说明全球资源板块机会很多,资金并不都是只进国内,投资者可以试着结合海外资本流动,看估值比价,甚至有时逆势布局会收获更大惊喜,波动略微收敛也是它吸引“稳健派”的重要原因。 来聊券商板块,这个其实是“周期老将”,成交量起来,券商业绩就是弹得很快,比如今年A股日均成交翻了一倍,投行业务也回暖,但这里可以补充一个新信号,那就是券商数字化战略正在发酵,比如国泰君安去年AI投研部门利润占比提升了8%,另有一些头部券商开始接入机构量化交易策略,这类创新不但提高业务效率,也让估值修复路径越来越宽。 再说一点,市场对券商板块价值的理解比较分化,有人认为券商只能算“市场做多时的工具股”,其实像2023年美股券商盈透证券,股价逆周期上涨了22%,原因还真是数字科技赋能加上业务国际化,国内券商如果能加快科技转型,面对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估值杠杆弹性就会更明显。 券商板块对政策环境特别敏感,改革推进速度和外资流入节奏直接影响,数据也很直观,比如MSCI中国A股指数今年增持了两家大型券商权重,说明外部资金还是认可中国券商的中长期成长空间,换句话说,既有业绩高增,也有估值修复逻辑,板块空间可不止一波行情那么简单。 看黑马板块,机器人行业这几年其实一直在积蓄能量,不过机构普遍认为估值还没修复到位。机器人产业不只是“单纯硬件”,现在最大风口是人机协作和AI算法落地。另外今年8月,全球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现场展示了集成AI视觉的医疗机器人新品,不但产业应用场景变多了,而且资本市场认知也在提升,今年第三季度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增加23%,不仅国产品牌份额提升,而且像ABB、发那科这些国际龙头也纷纷在中国加码投资,这一轮资金流入迹象很明显。 与此机器人板块和半导体、AI算力之间关系密切,去年华为“盘古大模型”发布后,直接带动了机器人概念股上涨一波,不过今年机器人股涨幅远低于AI硬件,反而形成估值洼地,于是部分资金开始埋伏低价筹码,同时AI芯片需求也带动了产业链联动,这说明,如果后续政策继续加码,机器人板块很可能成为科技主线里的新爆点,波动还是比传统行业要大,所以投资者得注意风险。 其实还可以引入一个新鲜案例,2022年德国的KUKA机器人宣布在中国投资新生产线,目标五年内出货量提升70%,同期中国国产机器人企业毛利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这种国际资本和本土力量交汇,正是机器人板块的复合增长动力,而且技术壁垒一旦突破,市场空间会迅速打开,投资价值就更清晰了。 A股市场进入轮动节奏,每一波上涨其实都是不同板块的“换班表演”,所以今年11月稳健选有色金属和券商,期待黑马可关注机器人板块,其实合理分配仓位,更看重基本面支持和估值安全,另外还得关注海外资金动态和政策催化点。 市场没有绝对确定性,机会和风险总是并存,所以投资前,可以先圈定几个方向,做小额试错,然后逐步加仓,比起一把梭哈,慢慢布局才是更靠谱的节奏,尤其认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周期,其实这样更容易守住胜果,当然未来还有哪些新潜力板块,或者会不会有全球资本的新联动机会,其实都值得大家一起多探讨,你怎么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