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北方人! ”南越大佬集体掀桌,美国资本正在肢解越南? 胡志明市的街头,商店橱窗反射着霓虹灯光,一个喷涂在卷闸门上的标语异常刺眼“我们不是北方人”。 这不是孤立的宣泄,而是席卷越南南部的分裂声浪。 2025年夏天,当美国商贸代表团第7次密集访问胡志明市时,河内当局的文件柜里,一份紧急预警报告被反复传阅:南北分裂的幽灵,正在资本与历史的夹缝中复活。 时间倒拨至1975年4月30日,北越坦克碾过西贡总统府大门,宣告越南统一。 胜利的代价是30万南越军政人员被送进“再教育营”。 ,强制国有化政策让南越80%中小企业破产,商人们数十年积累的财富化作泡影。 这道北纬17度线上的伤疤,从未真正愈合。 裂痕在1986年“革新开放”后被撕得更大。 依托前资本主义时期积累的商业基因,以胡志明市为核心的南越经济区狂飙突进。 三星电子将全球50%手机产能迁入此地,富士康的流水线昼夜轰鸣。到2023年,面积仅占全国23%的南部地区贡献了65%的GDP,养活1.1亿人口的财政收入中有七成来自这里。 河内的政策让南方越来越憋屈。 2018年经济特区法案点燃导火索:当政府宣布将头顿、富国岛租给外资99年,数万南越人举着“北方佬滚回去”的牌子冲上街头。在他们眼里,占据越共高层85%席位的北方官僚(数据源自悉尼大学越南政治档案),正把南方当作提款机。 一名西贡咖啡出口商在闭门会上拍桌:“我们养活了整个国家,却连修条公路都要河内审批!” 美国资本嗅到血腥味。 中美贸易战后,超过2300家外资工厂涌向越南,其中78%砸向南方。 胡志明市周边形成“三星城”、“耐克村”,连麦当劳都刻意选用南越本地食材。 2024年初,当河内下令“严防资本异化社会主义”,强制收回外资项目审批权时,美国商会会长在私人晚宴上放话:“河内在扼杀经济自由。 ”三天后,17家南越企业联名抵制新政。 颜色革命的工具箱被悄然打开。 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的“南方青年领袖计划”,过去两年培训了480名工商界新锐。在芹苴市的秘密聚会中,有参与者手机里存着特殊课件:《如何组织非暴力抗争》。 河内安全部门截获的文件显示,某些NGO以“缩短通关时间”为饵,鼓动出口商施压政府。 中方的反应精准而克制。 2025年春节刚过,越南火龙果在友谊关口岸滞留时间突然从48小时增至120小时。 一家平阳省家具厂老板发现,原本三天能拿到的中国原产地证书,现在需要跑三周。 “单月损失35万美元! ”他在脸书直播中摔碎茶杯。 海关数据显示,越南对华农产品出口通关效率在六个月内骤降40%,而受影响最严重的企业注册地,清一色位于南部经济带。 更微妙的操作在北部湾展开。当南越港口堆积的集装箱突破临界点时,中越海警突然在鸿基港举行联合演习。 演习区域距离中美油气钻探船对峙海域,仅差37海里。 这种威慑不需要一枪一炮2025年前五个月,北越接收的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10%,同期的南方资本引进额却出现十年首降。 在胡志明市第五郡的茶室里,老华侨们翻出1975年的旧照片。 斑驳影像里是美军撤离时坠海的直升机,以及挤满栈桥的逃亡人群。 当美国商贸代表再度举着投资协议走向南越大佬时,墙角的电视新闻正在播报:今年第4号台风路径突然北调,直扑红河三角洲。 气象图上的风暴眼,恰似一条沿着北纬17度线撕裂的伤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