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草集团激烈反击!英国“无烟”法案搁浅,600万烟民炸锅了天 青少年抽电子烟的事在英国闹得越来越大,有时候走进校园,看见孩子们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小设备,一点不像小时候大人藏香烟那么神秘。数据摆那儿,每周都有成千上万名年轻人被拉进尼古丁这口“大坑”。成年人吸烟的人数虽然慢慢变少,可新的问题蹦出来——十几岁的娃用起电子烟来比谁都溜。 说是健康时尚、没危害,这话放在小孩面前就像糖衣炮弹。尤其是那些一次性的“小玩意”,价格便宜,外壳做成糖果包装,甚至混在文具店和玩具柜台。利物浦有家专门给青少年戒瘾的诊所,医生遇到过最小的患者才刚满11岁。有些孩子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找电子烟,还有晚上不吸一口睡不着觉。这场景看多了,说实话让人心里发怵。 更棘手的是这些东西里面到底有多少尼古丁根本没人明说。长期下来,不只是身体受影响,还会导致注意力差、情绪飘忽、精神压力加重。有调查发现,只要包装盒子写得花哨带点水果味,就能让超过一半的11到18岁孩子动心想试。不管怎么换个花样宣传,“平装”方案只停留在纸面上,也没见真管住商家的“鬼主意”。 政策层面的博弈一点也不轻松。《烟草与电子烟法案》端出来的时候架势很足,要两头堵:一个打算直接从2009年出生那拨开始彻底禁售香烟,一个要把整个电子烟产业链全流程收紧。从卖家持证,到禁止各种诱惑人的口味,再计划2026年对电子产品征税,还要防止这些货跟糖果摆一起搞混淆,都写进条款里。但这套组合拳推起来阻力山大。 最大的一股劲来自传统巨头,比如英美这样的老牌公司。他们死盯着执行难度,大谈黑市交易风险。“你限制太狠,小商贩活不了。”这种声音背后,其实也是利益之争。有意思的是,不光企业反对,有保守党议员还吃了行业资助,被扒出接受瑞士企业请客旅游,然后回国就在议会上建议别急着封杀新型加热产品。这种巧合让不少人直皱眉头。 《法案》的方向其实并不是单纯模仿别人路子,新西兰曾经率先实行代际禁令,但去年已经取消,那边财政靠税收撑腰,一改风向什么都变快。在英国这里,为了不给漏洞留下空子,政府决定不仅立规矩,还掏钱——三千万镑砸下去强化执法队伍。另外还鼓捣环保体系,把用完丢弃的八百万支设备纳入回收,但拆解成本高,很长时间都只能低效运转。 零售环节同样复杂,现在一次性销售被封堵,却又冒出了更多可重复灌油的小机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些聪明的小伙子自己琢磨怎么绕开监管,用DIY方式继续抽。这行业水深似海,各种灰色地带滋生得飞快。 其实市场上的辩论并没有统一答案。一项覆盖两千成年人的问卷显示,多数支持替代办法取而代之,对“年龄线”卡在哪分歧极大:有人觉得十八岁够成熟买就行,有人干脆喊应该升到二十一岁。这背后既有自由选择权的问题,也关乎家庭教育和社会氛围,没有哪个专家敢拍胸脯说绝对正确。不过不得不承认,如果任由诱导营销蔓延下去,总归还是苦了一帮容易冲动的新用户群体。 控方不断举例强调科学证据,说成人戒断效果好主要靠替代疗法,而不是完全禁止;另一方面反对者则翻旧账,说你严厉打压结果可能逼出更多地下交易,让非法渠道趁虚而入。巴斯大学研究组统计过相关意见书,将近一半反驳理由都是老掉牙套路,比如损害零售业、生出黑市等借口轮番出现,让听众听腻了也麻木了不少。 环境问题也是硬伤,每周扔掉八百万支废品堆积如山。据圈内人士透露,那些塑料、电池啥的一旦处理不好,全城垃圾站都会叫苦连天,但强制要求厂商负责回收短期内根本落不到实处,更别提人工拆机成本高得离谱。如果再拖下去,这笔烂摊子的尾账估计迟早会落到纳税人大伙身上头顶悬着挥之不去的大石头一样沉重。 至于法律实施到底有没有戏?现阶段来看各方态度分裂挺严重。公共卫生部门拼命往前推,可普通家庭担忧自家娃越禁越好奇,上上下下吵作一团倒是真的。不夸张地讲,从国会厅堂一直吵到了街角咖啡馆,从新闻评论区骂战火药味一路蔓延到朋友聚餐桌边。如果没有全民共识或更细致操作指南,这场攻坚恐怕不会轻易画句号,只能等下一轮较量看局势变化如何发展罢了。 |

